• 107阅读
  • 0回复

京剧音配像 抢救濒临失传的经典剧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中国京剧音配像系列

京剧音配像
  抢救濒临失传的经典剧作
  伊闻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文化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录以来,现已录制完了310部,今年7月底将完成录制340部的总目标。这项工程对于继承发展京剧艺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为让读者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概况、进展以及有关剧目的价值和成果等,本报从今日起特开辟“中国京剧音配像系列”专栏,介绍这项文化工程的有关情况,并欢迎读者来稿。
  ——编者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文化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迄今已录制了310部作品,这项工程对于继承发展京剧艺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代艺术家千锤百炼,创作表演了一批艺术精品,尤其是50年代,京剧舞台空前繁荣,人才辈出,流派纷呈。但由于“文革”浩劫,京剧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的现象较为严重;过去不少老艺术家的演出虽留下了不少录音,但留下影像的却很少。京剧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老京剧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老艺术家指导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这一工程的目的是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为观众提供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剧目,为京剧教学与研究提供教材与范本,使京剧艺术得以保存下来,世代流传。
  这是一项浩繁的文化工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重要举措。这项工程是从1985年提出研究、试录,1994年正式开始成批录制的,现在录制的310部作品中涉及到的录音主演有近40位艺术家。
  依循既定原则,这项工程对于在京剧发展史上开宗立派的艺术家,尽量挖掘他们的录音,凡是能找到的录音尽量全部配像录制,如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李少春、奚啸伯、杨宝森、张君秋、裘盛戎、叶盛兰等。
  对一些著名表演艺术家,尽量选择他们的代表剧目录制,如姜妙香、俞振飞、袁世海、李和曾、李万春、言慧珠、赵荣琛、李世济、杜近芳、杨荣环等。这项工程同时还录制了金少山、谭小培、言菊朋、萧长华、侯喜瑞、李万春、高盛麟等艺术家的代表剧目。
  截至日前,《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已录制了梅兰芳的剧目15部、尚小云的剧目12部、程砚秋的剧目16部、荀慧生的剧目13部、马连良的剧目35部、谭富英的剧目31部、周信芳的剧目19部、李少春的剧目8部、杨宝森的剧目17部、奚啸伯的剧目6部、张君秋的剧目38部、裘盛戎的剧目31部、叶盛兰的剧目21部。还有俞振飞的剧目12部、袁世海的剧目12部等等,另外有多位艺术家的大合作戏16部。
  所有音配像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绝大部分是弥足珍贵的作品。有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几乎是全部录制了,有些名剧是录制了不同艺术家的演出版本,有的戏是只演过一场的绝版。配像的录音多是经过多种版本反复比较、择优合成,并进行补漏降噪、数字化等精心处理的,是同人同戏的最佳录音。参加配像的演员大多为原演出艺术家各流派的优秀传人、当代名家。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参与传授、指导的,几乎都是当年演过、见过这些剧目的老艺术家,录制的成品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原模原样,同时在制作上运用了高科技的手段,是音和像美的结合,是忠于原作的再创作,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系统的京剧音像制品,堪称京剧精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