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道事关环境保护的壁垒——绿色壁垒,正摆在出口企业面前,成为不容回避、必须跨越的难关——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5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一道事关环境保护的壁垒——绿色壁垒,正摆在出口企业面前,成为不容回避、必须跨越的难关——
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丁伟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那些以保护人类及动物和植物健康或安全甚至生命、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进口。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一步步降低,同时绿色壁垒日趋全球化,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1998年,上海对德国出口的单装内衣,因所含的偶氮染料违反了该国的环境标准而被迫中止出口,减少外销额达500万美元;同年9月,美国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须附有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出具的证书,证明木质包装经过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处理,达到环保标准,违规货物将整批禁止入境——这使我1/3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
  近年来,绿色壁垒让我国许多出口企业领教了它的厉害。据统计,仅1997年至1999年的3年间,我国出口商品因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达200亿美元。
  “面对日益逼近的绿色壁垒,我们没有退路,只有积极应对。”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副司长、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英民告诉记者,“对于生产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取得‘双绿色认证’,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所谓“双绿色认证”,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体系认证和产品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志。一旦获得了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绿色认证,就等于拿到了跨越绿色壁垒的通行证。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继ISO9000之后的又一个管理体系标准。自从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来,全世界获得ISO14000认证的企业以每年200%-300%的速度递增,至今已达到3万多家。
  1997年5月,我国成立了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33个部门组成的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我国ISO14000认证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800多家企业获得“认证”,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单位还成为国家级ISO14000体系认证示范区。ISO14000认证促使众多企业摆脱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自1977年德国第一个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到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这一制度,标志涉及的产品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我国,由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联合组成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已先后颁布了近60类环境产品技术标准。在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中,饱受绿色壁垒之苦的纺织行业一马当先,杉杉集团公司、北京铜牛针织集团等企业的产品陆续贴上了“绿色标签”;海尔集团成为我国第一个贴上环境标志产品的家电企业,为其在海外发展大开方便之门。
  实践证明,绿色壁垒的出现,一方面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必将对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从而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于消费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