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词典的取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6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词典的取舍
王乾荣
  一位作者写下题为《“打工仔”不宜提》的文章,立意很好。这里“仔”念“崽(zaǐ)”,实际上是“崽”的异体字。崽,原指男孩子,今闽粤方言有此称。但在我印象中,这个字加上后缀“子”,一般多指幼小动物,如“狗崽子”,“文革”中盛行全国,所以用它称呼人即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骂人。
  近年叫起来的“打工仔”,大约源于广东,原来也许并无贬义,但广为流行之后,总给人以称谓对象被轻视甚至被蔑视的感觉。我们知道,高级知识分子也打工,但他们被称为“白领”;“打工仔”则是体力劳动者,社会地位本来就不高,不时受到歧视,再这样称呼人家,连很多“非打工仔”听着都不舒服。所以,我赞同这个观点:“打工仔”不宜提。
  但是上述文章作者抱怨这个词“连《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进去”,却不大妥。我查了一下,最新(1994年)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打工仔”,它只在“崽”的释义里作为例子出现过。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和1999年版《辞海》等都没有收这个词。我倒是希望,这些词典能把它收进去。还有目下流行的“小姐”,词典原有的解释,恐怕已经涵盖不了它的全部意义了,以后的修订版也许有必要至少加一项释义。
  词典是干什么的?它一般并不供阅读,而是让人们检索的。词典具有客观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等特点。当一个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读到诸如“打工仔”、“小姐”等词而一头雾水或半脑袋糨糊之时,他翻烂词典却找不到明确答案,那不是很遗憾吗?这是教给他知识!而词典对该词有一个正确释义,无疑就体现着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文革”期间北京成立了一个工农兵词典编写组,编写者扬言改造旧词典,比如打算把类似“屁”、“性交”这样的“秽词”都从词典中清除掉,说那是资产阶级的无聊玩意儿。如此,词典还不成了一幅花香鸟语的风景画,一册道貌岸然的圣贤书?“戏子”,很刺耳吧?但是词典照收,只不过没有忘记解释时在“演员”前面加一个限定性质的“旧称”。
  前几天有消息说,麦当娜被收进《大英百科全书》,有人于是作文欢呼道,“她终于得到了承认”。麦当娜是一个世界性人物,其影响恐怕不光在摇滚乐界。词典不能因为她的缺点和世人对她的一些看法而无视其人的存在。当然也不是说,一经入词典,她就是一个光华万丈的完人了。我们可以在中文版《大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里查到“希特勒”词条,而正是在这里,我们能概括地了解希氏是一个什么样的恶魔。
  词典也要有简明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据说,“大跃进”时期有人要把“引水上山”收入词典,就很可笑。它是词组而不是一个词,所指也仅仅是短期内的一项活动,完了就完了。而“打工仔”这个称谓虽然不中听,我们也应该引导人们尽量不这样叫,但是“打工仔现象”,却反映了时代的一种变迁。这现象诉之于语言,也反照着南方人和北方人在这个巨变时代的微妙心理差异。就算几十年后,“打工仔”已经从人们口头上消失了,“打工仔现象”也是不可磨灭的,因此这个词就有必要“入典”。上述《新华词典》收了几十年前的新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可惜《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未收。这对人们了解历史知识就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