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假如黛玉当垆记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7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闲读偶记

假如黛玉当垆记账
杜永道
  黛玉处在凄风苦雨之中,有谁来帮助她呢?贾母是阻断她爱情之旅的最高屏障;王夫人呢,一贯正统而严厉,不会帮她;凤姐虽然巧舌如簧,却总看风使舵,唯贾母马首是瞻;薛姨妈倒是说过帮她的话,但那不过是打诨,况且她还要顾念自己的女儿呢;宝钗在生活上确实帮过黛玉,但在情感上恰恰是情敌——即使不是,贵为千金,也难以启齿……真正鼎力相助的是低微的丫头紫鹃。她提醒黛玉早作决断,她帮黛玉试探宝玉,她抓住机会请薛姨妈向贾母进言,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诚心可嘉。
  但她毕竟是个丫头,是大观园中不起眼的小奴仆。她的奋力一搏,只不过是向大观园的湖水里投入一粒小石子,溅起几星浪花,转瞬间就波平浪静了。
  然而,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黛玉来说,有这么一位披肝沥胆的挚友,似乎也足以自慰了。
  说到底,还是黛玉的遭际艰危:能帮的不帮,想帮的又帮不了。也许,人们身边的朋友往往如此。
  一个年轻的学子读了《红楼梦》,替宝、黛想出个很好的主意。他说,宝玉的房间里净是稀世珍宝,拿出去卖,个个都价值连城。宝玉、黛玉为何不携带些珍宝逃走呢?就像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样。
  诚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仅仅在花园里初次晤面,就一起私奔,到成都开起酒店。相如卖酒,文君当垆记账。
  这恐怕跟那年头的文化氛围有关。汉代文化蕴蓄了一种包容大度的恢宏气势。汉的大赋中,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细民、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有。清代则大搞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是一个儒教思想罗网严密的时代。
  人的思想常常不知不觉徘徊在时代的藩篱之中。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黛玉虽然两情相悦,生死不渝,却从未说过一句直白的话。禁锢头脑的观念竟是一道如此厚重的城门,两个少年拼尽全力,却纹丝不动,仍被关在城里。实际上是坐以待毙。
  假如宝、黛真的推开这道城门,私奔去开酒店,会怎么样呢?为了生计,自然得里里外外惨淡经营。
  耐人寻味的是贵胄小姐黛玉。她平日手不拈线,钱都是紫鹃管。她甚至连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当票都不认识,对账目更是一窍不通。林妹妹的头道难关是熟悉酒店日常经济,得花工夫学习。好在她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要不了多久即可谙熟。
  最大的阻碍倒不在此。最大的阻碍存在于她的心里。就是她那平日“孤高自许”的性格。她一贯远离柴米油盐,好讥刺人,反感“臭男人”,“喜散不喜聚”,爱孤芳自赏……克服了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她才能笑揩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才能谈吐历练自如,账目清清如水,让酒店买卖兴隆,自己也锻炼成出色的“老板娘”。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细一琢磨,其实每日每时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心理上打磨自我、更新自我是世上最难的事,然而往往是最重要的事。
  纷繁的忙碌中,千思万虑,什么都想到了,自身心理因素却容易被轻轻忽略。于是它常常在不经意间决定了事业的成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