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科技之光照阿坝——科技下乡西部行院士专家宣讲团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9
第7版(科技)
专栏:

科技之光照阿坝
——科技下乡西部行院士专家宣讲团纪行
本报记者 刘裕国
  4月的川西北高原,春光明媚。
  由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联合组成的科技西部行院士专家宣讲团,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声,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块藏、羌、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上,宣讲科技知识,播撒科技种子。
  差距震撼赤子心
  这天一大早,宣讲团驱车从成都出发,在群山中穿行6个小时,来到阿坝州茂县。午饭后,顾不上歇息,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茂县凤仪镇波西村平头组考察。在这里,院士专家们既看到了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带给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兴旺,又看到这里因科学技术知识缺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平头村羌族村民刘永光承包270亩荒山地,靠种果树和养猪发家致富了,看到新修的大瓦房、配置齐全的家用电器,院士专家们心里十分高兴。同时,他们又了解到,刘永光老汉去年一气之下砍掉了130亩苹果树,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苹果树栽种10多年了,缺乏新品种及嫁接技术,果实越长越小,口味越来越差;二是信息不灵,当地苹果市场饱和,前年,刘老汉几乎一斤苹果也没有卖出去,损失惨重。
  一路考察,院士专家们时而欢歌笑语,时而陷入深思。他们清楚地看到,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目前耕种方法还比较简单,种植结构单一,农业开发没有按照生态学规律进行总体规划……专家们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冷静思考,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平静。
  奉献最优秀的科研成果
  院士专家宣讲团的宣讲会场设在茂县县委机关会议室,阿坝州茂县、小金、金川、黑水、九寨沟、松潘等13个县的副科级以上干部300多人大老远赶来,早早聚集在这里。
  为了讲好这堂课,宣讲团的院士专家人人都作了精心准备。不少人几易其稿,直到头天晚上,还在细心修改讲稿。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一定要把自己学科领域中最精彩的、在当地最管用的科技知识奉献出来。
  工程院院士孙铁珩长期从事农业生态环境研究,他在细心观察了茂县的生态和农业发展情况以后,有针对性地作了“农业污染与生态安全、水资源与水污染”的报告,还把自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水处理技术”推荐出来,建议用于九寨沟风景区沟口旅游服务场所污水处理。中科院北京植物所副所长付德志当场给大家做了“西部开发与农业科技”宣讲,基层干部们听得津津有味。
  把科学种子播进农民心田
  这天中午,烈日当头,凤仪镇静州村田间一角热闹非凡,村民们有的背着孩子,有的扶着老人,把北京来的院士专家团团围住,和他们热烈交谈。静州组组长巩清发、村民赵荣昌说,现在市场上无公害蔬菜好销,农民不想用化肥和农药,有什么新产品可以替代呢?中国化工协会高级工程师范可正女士当即纠正了化肥对农作物有毒害的误解。她说,植物最基本的需求是氮磷钾,如果适当用化肥,产品的品质会更好。接着,她又给农民做了详细的解释和介绍。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彭辉银向静州村农民亮出了“绝招”,他研发的“生物导弹防治农业病虫害”技术在国内首创,易学易用,引起了农民们的极大兴趣。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刘纪华是一个有心人,在北京接到科技西部行的任务时,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这是个冷凉地区,而她研究出来的高产青饲料玉米新品种适合在这里生长。她不顾年老体弱,把一大包玉米种子装进行李袋,千里迢迢带到阿坝,这会儿又拿到田间,一五一十地介绍高产青饲料玉米养牛的好处和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听着刘纪华沙哑的声音,看着她那被山风吹乱的头发,静州村的农民无不感动,一位名叫刘永琴的年轻妇女说:“刘老师,你给我们送来的不只是玉米种子,而是科学的种子,我们一定要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