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高山仰止“鲁艺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8
第7版(大地·读书)
专栏: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

高山仰止“鲁艺人”
黄仁柯
  当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就要到来的时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长篇传记《鲁艺人——红色艺术家们》。这本书以艾青、丁玲、贺绿汀、胡风、江丰、冯雪峰、莫朴、彦涵、李又然、周巍峙、贺敬之、王流秋、王昆、于蓝、孙铮等一群从延安、从延安“鲁艺”走出的艺术家为撰述对象,反映他们的人生际遇。
  贯穿本书的人物是莫朴,一位“鲁艺”走出来的艺术家。我与莫朴并不相识。然而,我对这位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却心仪已久。早在孩提时期,我就从教科书上熟读了他的油画《南昌起义》,知道他是中国解放区油画的创始者之一。
  相见之后我才知道,现实中的莫朴甚至比想象中的莫朴还要潇洒俊逸。八十岁的人了,依然思维敏捷,腰板笔挺。
  我的采访差不多持续了一个月。起初,我同老人约定每天谈两小时。可是,当他谈到陈毅谈到艾青谈到贺绿汀谈到江丰谈到“鲁艺”谈到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他就会忘记这个约定,思绪似流水似地流个不停。
  开头的采访是莫朴一个人谈。后来是莫朴的夫人、在延安与王昆第一次演出歌剧《白毛女》时同在一个剧组的孙铮老师也参加了进来。两个人的回忆立即使气氛热闹了不少。当孙铮回忆到抗战胜利那天晚上,莫朴与江丰一起把棉絮扯出来扎成火把、在桥儿沟“鲁艺”驻地进行火炬游行的盛大场景时,莫朴脸上出现了甜蜜的笑容。
  没料到莫朴会走得那么突然,而他的突然离去也进一步加强了我的创作欲望。于是就有了1998年到2000年长达一年半的采访。不过随着采访的深入才发现,我渴望着所要描述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莫朴,或者莫朴、孙铮夫妇,而是与他们有着惊人相似经历的一群人,一群“鲁艺人”。
  无数先进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投奔延安、投奔“鲁艺”,接受战火的洗礼;无数“鲁艺人”在五星红旗升起之后,怀着强国富民的良好意愿,奔赴神州的角角落落,勤恳耕耘;无数“鲁艺人”在不断的政治风浪中蒙冤受屈,惨遭迫害;无数“鲁艺人”在沉冤昭雪之后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也许,这就构成了我写作《鲁艺人》的初衷。正是出于这种初衷,或者说,创作动机吧,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鲁艺人》的创作实践,经寒历暑,三易其稿,在周巍峙、贺敬之、莫朴、孙铮等前辈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完成了写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