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谁动了我的甜菊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19
第7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谁动了我的甜菊糖?”
杨健
  一大早,我74岁的父亲取来晨报,刚看了一眼大标题,就直奔楼下的垃圾车。10分钟后,老人家气喘吁吁地爬上楼来,口里念念有词:“半个月的工资,半个月的工资!”
  他是心疼昨天刚刚扔掉的甜菊糖。
  前些天,报纸上说,甜菊糖有害健康,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停用。全家人如临大敌,生怕老人不信。好说歹说,患糖尿病多年的父亲这才痛下决心,将一大盒甜菊糖搁进了垃圾袋。这倒好,今天的晨报发布了卫生部更权威的消息:吃甜菊糖根本没问题!当初“壮士断腕”的老父亲如今痛定思痛,痛得一塌糊涂,绯红的脸上写满了那个时下最流行的句式:“谁动了我的甜菊糖?”
  我说老爸你放宽心,这新闻虽然有点冒失,还算是负责任的。您仔细想想,被那些朝三暮四的科技新闻“动”过的,又岂止是一盒甜菊糖?
  ——2001年12月,一则消息说,中科院院士称登月不是难事,其费用仅相当于修两三公里地铁;两天之后,另一家报纸报道,那则消息里提到的中科院院士称,自己从来没有说过那种缺乏常识的话。
  ——2001年8月,一家报纸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说,臭氧发生器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不宜在家中长期使用;几天之后,另一家报纸同样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说,臭氧发生器绝不可能影响健康。
  ——2002年3月,一家网站发布消息,使用微波炉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没过多久,另一家晚报出来辟谣:微波炉泄露的微波辐射微不足道……
  先别急,这还不算什么。你到报刊资料库里去检索,随便敲几个关键词,像什么“纯净水”、“核酸保健品”、“脑白金”、“移动电话”都可以,你就会发现,围绕它们展开的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报道是如何地云山雾罩、混乱不堪。
  作为报纸的科技编辑,我当然明白这混乱背后的种种缘由。简言之,一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媒体追求轰动效应,见“新”闻就上,萝卜快了不洗泥;二是科技记者的专业素质差,报道没有经过认真的核对,听风就是雨;三是一些记者和媒体为了眼前的利益,“得人钱财,替人消灾”,睁眼说瞎话——“名”“利”当前,在少数不负责任的媒体眼中,读者的利益成了最大的盲点。
  明白归明白,可我要怎样才能跟我几十年来笃信媒体的老父亲讲清楚?劝慰他这是媒体“好心办了坏事”?保证以后不再逼着他扔东西?还是索性告诉他“以后别再轻信这类报道”?
  我担心自己说不清楚,也有点不忍心说清楚。我只想悄悄地告诉我的同行,也暗暗地警醒自己:客观准确是新闻的生命,科技报道尤其如此。做新闻固然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每次下笔之前,最好掂量掂量手中这杆笔的分量。它能掀动的,不只是一盒甜菊糖,更有读者的财富、健康、快乐和他们对媒体的信任。
  失去了这些,我们将一无所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