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樟树:村干部的“大事小事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0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樟树:村干部的“大事小事观”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记者 徐金鹏 詹国强 于滨
  “过去村民来找我们办事,在他们看来是大事,我们却认为是小事;现在倒过来了,村民遇到的困难,我们都当成大事,尽量帮助他们解决。”江西樟树市永泰镇车埠村村委会主任沈来芽用这种崭新的“大事小事观”,介绍了当地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前后村干部发生的深刻变化。
  在樟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之前,一些农民看到村干部不是要钱、就是催粮,见了干部就躲;而村干部也有不少苦衷。通过“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村干部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意识到自己的主要职责不是“催粮要款”,而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献策,带领群众致富。农民的浇地、修桥补路、实用技术与小额贷款等问题,都开始提到基层干部的议事日程上来。
  赣江之滨一些村干部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干部把农民的大事看成小事,根本原因是忽视群众的利益。当干部的什么时候心里有了群众,就会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再小的事都会当大事来办。
  农民增收无小事
  车埠村紧邻樟树市区,农民习惯种菜,尤其擅长种冬瓜。过去,大伙儿只会种本地传统的白皮冬瓜,但白皮冬瓜产量低又不好保存,在市场上只能卖两角钱一公斤,村民们赚不到什么钱。
  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后,村支部书记夏水华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感到“冬瓜问题”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大问题。“冬瓜小事”上升为大事后,村委会“一班人”想方设法从外地引进了实心肉厚的海南青皮冬瓜。这一品种保质期长,适合长途运输,而且可以种两季,产量翻了一番多。
  村委会还请来冬瓜技术员,对全村青皮冬瓜实行全过程的技术承包;组建了合股经营的蔬菜销售公司,成立了流通协会和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投资20万元,在广州租用了销售摊位,同时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每公斤冬瓜6毛钱,保价收购。
  类似的事情,去年以来村里共为大伙儿办了10件。
  “做群众的主心骨”
  53岁的陈细牛在张家山镇荷湖村当了18年的村支书,他说:“直到今天,我才觉得当支书有滋有味。为什么?大伙儿不仅不再躲我,有了急事难事都找我。”通过“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他新悟出的“为官”之道是:帮助乡亲尽快走上小康路,一不能推,二不能拖。
  荷湖村人均不足一亩沙地,半年涝半年旱,要增收就得另谋出路。陈细牛与村委会一班人瞄准水运优势,通过帮助贷款引导村民发展船队,一年间村里的运沙船由13艘增加到20多艘,吨位翻了一番;他们还发展面条加工业,使荷湖面条迅速占领1/3的樟树市场,并销往全国各地。
  群众遇有急事难事,他主动上门救急解难。村民陈海根老实巴交,妻子因病不能下地干活,两个女儿正念书,家里非常困难。陈细牛主动帮他联系到一家面条厂上班,每月有三五百元的固定收入。
  今年5月1日,村民陈凤如的弟弟在上海打工时因心肌梗塞突然死亡。陈凤如心急如焚,束手无策。陈细牛闻讯丢下手里的活,连夜赶到上海,帮助妥善料理了后事,为死者争取到了抚恤金。陈凤如一家对老支书感激不尽,把他当作亲人。
  陈细牛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做群众的主心骨,用自己的行动不断昭示着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共产党的干部只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就亲近你、敬重你,就跟着你走。
  好事要办好办实
  樟树素有“药都”之称,临江镇自古就是中药材集散地。指着成片的药材基地,镇党委书记熊思明给记者讲起了两年前政府要求农民种药材,农民却趁夜“拔苗助死”的故事。他深有感触地说:“发展经济,调整种植结构是好事、大事,但也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
  2000年4月,亭子下村旁的枳壳基地上,刚栽下去一个月已发出新叶的枳壳忽然叶败枝枯,相继死去。镇政府精心规划,既供苗又出技术,营造枳壳林的计划又宣告失败,农民议论纷纷。
  其实,枳壳之死事出有因:这个村的彭茶平等村民夜里将刚长出根系的枳壳树向上一拔一转,导致苗木死亡。原来,他们不满政府强迫命令,不信任政府能善始善终把药林发展下去,对4年后才能挂果的枳壳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产生怀疑,才出此下策抢种花生,图点眼前利益。
  怎么把好事办好,办得让群众信服?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临江镇干部进村入户虚心征求群众意见,与大家一同算成本、算收益,让大伙儿真正认识到种药材的效益比种花生、油菜高的道理。
  考虑到农民求稳怕风险的心理,镇里改变了用行政命令推广药材的笨办法,以优惠政策吸引有胆识的药材种植大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适度流转集中丘陵坡地,连片种植,最大的面积达到2000余亩,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时间,这里形成了“遍插茱萸”的良好效应。(据新华社南昌5月1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