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6阅读
  • 0回复

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跨越——直辖五年看重庆(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1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跨越
——直辖五年看重庆(上)
本报记者 朱竞若 范伟国
  编者按:重庆直辖市成立五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完成江泽民总书记交办的“四件大事”——解决三峡移民、国企脱困、山区脱贫、环境保护上,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正在向“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迈进。今明两天本报刊登通讯,对重庆市五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报道。
  五年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全国人大的决定,中国西部诞生了一个新的直辖市——重庆直辖市。
  直辖,给予了重庆新的奋斗目标,新的动力。直辖,给予了重庆人新的眼光,新的胸怀。新重庆,带着全新的动力,裂变释放,焕发青春!
  五年艰苦奋斗,五年负重自强。从昔日包袱沉重的老工业基地,向“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目标跨越,新重庆首先全力以赴破解四大难题。
  抓国企脱困,结束了长达七年的高额亏损局面;打好扶贫攻坚战,带领21个贫困县实现了整体脱贫
  新重庆,是在一串特殊的数字上起步的:40万下岗职工、103万移民、366万贫困人口……而她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上海的1/5。
  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弱,困难多,这就是新重庆的市情。地处中西结合部,国企亏损面广、待安置职工多的“东北现象”,重庆有;农村贫困面广、生态脆弱的西部现象,重庆有;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矛盾集中的中部现象,重庆也有。
  在困难中寻找希望,在挑战中抓住机遇。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说:国企如何脱困,中央开出了药方。我们要做的是,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人们用破釜沉舟来形容重庆抓国企脱困。数年中,重庆举全市之力,大刀阔斧,实施七个一批:兼并破产淘汰一批,债转股搞活一批,技术改造提高一批,企业改制脱困一批,加强内部管理转化一批,军民品分线调整一批,扶优扶强壮大一批,重庆工业于2000年底实现了整体扭亏为盈,结束了长达7年的高额亏损局面。
  对那殚精竭虑的日日夜夜,重庆市市长包叙定表达得温文尔雅:12个月就像12天一样短暂;而12天,又常常像12个月一样漫长。
  2001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9%,工业企业大幅增盈,实现利润2.8亿元,比上年增长55.4%,亏损面再降4.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110%和25.7%,亏损面分别下降3.6和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成绩。
  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6年的24.9%,提高到2001年底的38.8%。长安、庆铃、嘉陵、力帆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势出击。
  与国企脱困相比,重庆的扶贫攻坚,更为艰巨。
  直辖时从四川划入重庆的“两市一地”22个县市中,21个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县。大巴山区、武陵山区,贫困人口集中连片。
  那曾有的景象,通过电视屏幕,让全体重庆人深深震撼:大巴山区城口县,悬崖底部,一个高不过5米的洞窟中,住着山民冯乔安一家四口,一个火塘,一个以木棒支起的木架为床,就是全部家当;12岁的女儿和10岁的儿子,没读过一天书。全市这样的赤贫人口,当时竟有30万。
  带领他们早日走出贫困,一场扶贫攻坚战在巴山渝水间展开。全社会动员,重点单位参与,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扶贫方式。针对当地“穷在观念,差在班子,苦在出路”的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全市200多个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牵头,组成21个集团,从资金、项目、干部、科技等方面,对口帮扶21个贫困县区。全市7万多名机关干部,组成“促农工作团”,进村入户,有重点地具体扶持。
  通过集团扶贫、对口扶贫、加大投入,到2001年底,全市18个贫困区县全部成建制越温达标,建卡贫困人口降到82万。
  安置好库区移民,推动库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移民的关键在重庆。三峡库区淹没涉及重庆16个区县的324个乡镇、445个村和1397家工矿企业,共需动迁移民103.79万人,占全部库区移民的88%,其中农村移民35万人。
  如果说,国企脱困、山区脱贫,是新重庆面对今天的最大难题,那么,安置好百万移民,带领库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是新重庆面对历史的最重大的责任。
  重庆直辖,使三峡移民工作得以统筹规划,提供体制上的保证,也使这里发生着另一种变化:从后移一步的后靠式移民,到打破封闭、革新生活生产方式的开发式移民;从工矿企业单纯的整体搬迁,到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全面提升工业素质;从单纯把移民工作当作对大局的贡献,到视移民为库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移民迁建的思路在变,方式在变,效果在变。
  让一个地区产生变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不多,而三峡大移民产生了这样的机遇。正是这样一种对变动和发展的再认识,带来了移民迁建工作的合力和主动精神。
  直辖后的五年,正是二期移民的攻坚阶段,为确保三峡水库2003年135米线蓄水,需要安置移民40多万人。
  观念的变化带来行动的革命。移民们从故土难离,逐渐变为主动到落户地考察,寻找发展机会。2001年,就有1万库区人告别故乡,迁往11个省市。
  在重庆,移民为先,移民为重,处处得到体现。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移民调研和库区现场办公形成制度。仅2000年,重庆市领导下库区基层调研就有上百次,当年8月,重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的第一负责人齐集库区,在8个区县基层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30多万人需要在本市异地安置,这是一场综合战。为了实现让移民“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重庆各级党政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整土地,接纳移民,处处可见高风亮节。一位迁往铜梁县的移民在考察时看中了一块洋芋地,想作为日后宅基地,村干部二话没说,及时调整,并帮助平整好地基。许多地方都把最好的地调给了移民。重庆明月皮革厂、涪陵兴大兴商场等许多没有移民安置任务的企业,也主动接纳和安置移民。难题,点点滴滴地被社会各界分解着、消化着。
  顾全大局的搬迁,打破了三峡地区积年的封闭状况,而四海同心的大协作,则为库区带来了新的观念,带来了信息和技术,带来了新的项目和建设资金,带来了干部和人才。
  重庆市市长包叙定说,移民迁建对库区建设而言,其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功能再造,至少提前了20年。
  在库区,我们看到,短短几年间,万县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五桥机场、达万铁路、万州深水港码头、沿江高速公路……库区基础设施在大变,深层的工业结构在悄然调整。
  在库区,一批批没有发展前景的小作坊企业,一批批失去生命力的老企业,在搬迁中关停并转,1397家搬迁企业已调整为389家;而一批批著名企业,则带着资金和项目,从全国各地来此落户:云南红塔集团来了,浙江娃哈哈集团来了,江苏常柴集团来了,上海白猫集团来了,北京博华集团来了……有人说,三峡库区正成为西部地区中国名牌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实施对口支援以来,各地投入重庆库区的资金达71亿元,各类经济合作项目1483项。
  迁移、重建伴随着发展、进步,已成为库区的主旋律。开发性移民的方针,通过近10年的试点和逐步推广的经验,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百万移民这道被称为世界级的难题,终将圆满破解。
  治理环境污染,一举摘掉了头上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和“世界十大酸雨区”两顶黑帽子!唤回都市白云与蓝天
  重庆是雾都。一名重庆少女说:雾霭笼罩,从未见过十五的月亮。
  如同当年的伦敦城一样,浓雾的一半源于污染。浓雾、酸雨、污水和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构成了重庆环保的五大难点。
  唤回都市的白云与蓝天,摘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世界十大酸雨区”两顶黑帽子,治理从天上开始。
  一份送到决策者案头的详细研究报告表明,高达一半以上的大气污染以及酸雨的主要成因,源于当地使用的高硫煤。
  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城区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控制高硫煤的使用。主城区10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和燃煤茶炉共2653台全部改用天然气、油、电等清洁能源。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数千家单位齐心协力,全市投入资金3.8亿多元。
  治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2000年12月,市政府痛下决心,关闭主城区四大燃煤污染源。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内重庆发电厂的煤电机组。50年来,机组每年排放烟尘上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这一缺电时期的功臣,亦是污染祸首。同期关闭的,还有重庆市政沥青厂、重庆龙章铜版纸厂化学制浆车间、重庆水泥厂市内老厂区。
  到2001年6月30日,城区清洁能源工程预定目标全面实现。
  大自然的回报是直接而丰厚的。2001年统计表明,重庆市大气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气超过了一半,城市酸雨比五年前减少了1/3。重庆的治理成绩,受到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高度评价。
  治水工程也同时展开。直辖之初,重庆的污水处理率仅有7%。站在高处眺望,可以看到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293个主要排放口,直排长江和嘉陵江,与72家大型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口产生的污染带首尾相连,形成浩浩荡荡的东流污水。据1998年统计,全市一年污水废水排放量高达4.78亿吨,占三峡库区污水排放总量的60%。为彻底改变这一历史,重庆于2000年6月开始兴建总投资达60亿元的主城区排水工程,一期工程2004年开始发挥效益,2009年工程发挥整体效益。
  与污水并存的,还有库区垃圾。从万州、奉节到长寿,绵延不绝的沿江生活垃圾带成为一大奇观,据测算竟有200多万吨。这些累积数百年的垃圾,将随着水库蓄水的进度,全面清运,进行无公害处理。
  绿起来,美起来!重庆的环保,是容颜的梳洗,亦是山河的重整。
  三峡工程竣工后,长江水由动到静,自净能力锐减。对此,重庆启动了库区“青山绿水工程”,全面进行沿江水土流失治理。同时,配合国土资源部,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专项防治。
  五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开好头、起好步的新重庆,必将在此基础上,展开腾飞的双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