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0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范堆相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是山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必须结合山西的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
  全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0.13公顷,如果每个农户按五口人计算,每户农民拥有土地仅0.65公顷,属超小规模经营。近几年,我省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保护性耕作作业机械的关键技术,经消化吸收后,生产了与中小型动力配套的小麦、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适应山西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在不同区域选择代表性比较强的地方,建立了不同耕作制度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探索不同区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形成和确立了适合黄土丘陵区、高寒风沙区、盆地灌溉区的小麦、玉米、豆类和杂粮一年一作、两年三作及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体系基本覆盖了全省不同类型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十年来,我省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发展规模由小到大,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坚持典型引路和示范先行。我们在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把培育典型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培育树立了1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典型。这些典型无论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实行政策激励,利益驱动。一是科学指导,先后下发了关于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和10年发展规划。二是资金上给予扶持,省财政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保护性耕作农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护性耕作农业依靠传统手工作业难以实现,必须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这就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建立了10个县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服务站,为广大农民示范作业并提供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服务。同时,发挥国家和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对购买作业机具提供适当补助,培育和发展了1000多个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户,初步形成了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以专业户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服务组织,有效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经过努力,我们初步实现了以农业节本增效为前提,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新格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