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香梨之乡”新事多——新疆库尔勒市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1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香梨之乡”新事多
——新疆库尔勒市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速写
本报记者 李忱 王方杰
  5月,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库尔勒市,正是新枝初长、春花烂漫的季节。在这个“香梨之乡”,记者不仅领略到了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更感知了当地干部群众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系列新鲜故事。
  “‘三个代表’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机遇”
  “对于库尔勒这个县级市来讲,学习‘三个代表’,无论是对转变干部作风,还是对经济发展,都是一个大的机遇。”库尔勒市的不少干部在接受采访时都这样说。
  以前,这里的不少干部心思不在工作上,“走读”现象严重,对基层深入不下去,对农村长期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群众很有意见。
  自从2001年12月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全面展开后,库尔勒市委、市政府抽调了296名政策水平高、责任心强、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14个驻乡镇督查组和74个驻村队指导组。经过长达3个月的学习和对8500多农户的走访工作,收到了群众提出的4200多条意见和建议。
  对群众提出的重点问题,市里下大力气解决。前两年,库尔勒市有近2000万元的农村集体资金被一些干部长期借占,农民对此意见极大。学习“三个代表”活动之后,全市开展了农村财务审计和借款大清退活动,追回1600多万元集体资金。如今,村里的一切花销,要经由老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讨论决定。市委书记孙建新说:“由于干部转变了作风,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1999年7月我刚上任时,每天接到20多封告状信。现在,一个月也接不到一封了。”
  “‘三个代表’既是博大精深的,也是具体实在的”
  孙建新说:“原来我们觉得,‘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博大精深,基层干部不容易领会。其实,‘三个代表’是非常具体实在的。不是非得造出飞机、计算机才代表先进生产力,不管用什么办法,用良种也好,用新的耕作方法也好,只要能让农作物增产,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只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库尔勒香梨名扬天下,农民40%的收入来自香梨。为了提高香梨品级,全市2000多名市直、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每年都到村里剪枝、授粉、打药、施肥,消灭病虫害,使香梨的商品率从54%提高到了87%。原来每公斤只能卖六七角钱的等外品,价格一下提高了4倍多。2001年4月,正值香梨盛花期,库尔勒市连下4场大雪。在这危急时刻,库尔勒市动员市、乡干部、职工近7.5万人次,到果园打雪、熏烟、人工授粉,经过10天的连续奋战,使几乎绝收的香梨“起死回生”,挂果率达到80%以上。
  在学习“三个代表”过程中,库尔勒市、乡、村干部都在琢磨如何培育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他们对传统产业棉花引进新品种,使全市皮棉单产提高了30公斤,每亩增加效益200多元。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到1.16万亩。
  为了发展奶牛业,库尔勒市委、市政府引导农民退棉还草5万亩,支持大华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建成了年处理2万吨鲜奶的生产线,为农民提供了养殖5万头奶牛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养奶牛5000多头,年底可达1万头。
  “‘三个代表’的根本,是把群众放在心上!”
  地处城郊的铁克其乡,由于城建和石油基地的扩大,一半以上的土地被征用。为了安置无地农民,乡里在距市区28公里的戈壁荒滩上划定了3.6万亩农业开发区。但几年来,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没有完成,农民不愿到那里种地。学习“三个代表”之后,铁克其乡干部打起背包,带上锅碗瓢盆住进开发区,和农民一起植树、修路、修电、打井、建水渠,先后投入义务劳动4000多人次,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所有基础设施建设。记者前去采访时,只见开发区6000多亩林地绿意盎然,1.1万亩小麦生机勃勃。
  “过去,村干部除了收钱、收粮,平常就不理你。现在他们经常上门问你咋种地、咋挣钱,是真心想帮人哩!”说这话的是艾兰巴格村67岁的维吾尔族老汉依明·买买提。前两年他生病在床,没一个村干部看过他,梨园也撂荒了。今年,没等他说,村干部就带着技术员前来剪枝、打杈、授粉,给他解决了燃眉之急。他感慨地说:“如果干部带着我们照这个势头干下去,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