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1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
本报记者 丁伟 卢新宁 杨雪梅
  今年4月8日,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一个多月后的5月13日,在中国社科院一间简朴的会议室里,20多位人口学界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研讨我国老龄化应对策略。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
  从“金字塔”到“蘑菇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口爆炸”的硝烟尚未散尽,我国就“急匆匆”地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占人口总量的10.3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的1/2。而根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多。
  著名人口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老年问题研究中心的邬沧萍教授拿出一张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35岁以下的青年和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占大多数。可到了2000
  年,图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中部向下,比例越来越小,而上部的比例却越来越大,整个图形类似一朵“蘑菇云”。
  邬沧萍分析说,从“金字塔”到“蘑菇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实行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战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将极大地缓解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沉重压力。可与此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最为直接的影响是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供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离退休人员由314万增加到3654万,23年增加11倍多;在职人数与退休人数之比由30.3∶1下降到4.9∶1。同期,全国退休金支付额由17.3亿元上升到2099亿元,占工资总额的比重由3%上升到20%。
  刮目相看老年人
  不管是欢迎还是拒绝,老龄化社会毕竟已经到来了,而且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似乎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老龄化社会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激发老龄社会的正面效应,相当多的老年人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会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研究证明,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年龄,也无论是智力水平还是文化素质,现在的老年人已经和过去的老年人明显不同了。据中科院心理所最近对100例县团级以上老干部进行的智力测定结果,老年人的记忆力尽管有所减退,但基本处于正常范围,而且在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老年人还有优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的整体文化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到2000年,全国每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近7000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1982年增长了20.8倍。另据统计,目前全国离退休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超过50万,约占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1/3。
  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对老年人刮目相看了。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认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掌握知识的人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主体。作为社会资深公民,老年人积累了一生的知识和技能,正是人生最成熟的阶段。
  正因为如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实施“亲老政策”,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一些大公司也将人才战略瞄向“银发人才”群体。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已经把“老有所用”、“老有所为”作为晚年生活追求的目标,发挥余热的愿望十分强烈。在中国社科院,就活跃着一支离退休老年专家队伍。从科研岗位退下来后,他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近5年来,全院离退休科研人员共出版专著近2000部,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3400多篇,许多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人力资源的过剩和人才资源的紧缺同时并存。因此,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无疑是一个明智而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生活从60岁开始”
  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老有所为的概念并非局限于一定的岗位和职权,也不一定意味着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而更应该提倡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参与社会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年人并不一定非得追求“轰轰烈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尽量减少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同样是一种贡献,同样是一种作为。医学研究发现,人的衰老过程不一定绝对与人的生理年龄成正比。在影响衰老的诸多因素中,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些自信心强、性格开朗、胸襟豁达、知足常乐的人,机体的平衡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强,也就会延缓衰老。老年心理问题专家、中科院心理所的吴振云研究员据此推论:要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空虚等问题,除呼唤更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外,老年人的自我调适、积极应对至关重要。作为现代社会的老年人,要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增强自立意识。同时要以平常心看待生老病死,坦然面对职业生涯的终结和社会角色的转变。
  事实上,正如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烦恼、困惑一样,每一个人生阶段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对幸福的感受。和少年儿童相比,老年人不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但经济上更加独立;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失去了一定的岗位和职权,也不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但他们却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闲暇。因此,老年人完全有可能以退休为起点,重新安排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在北京东城区地坛公园附近,就生活着一群快乐的老年人。几年前,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老年合唱队,经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还不时登台表演。今年“五一”期间,他们又结伴到四川九寨沟一游。队长王焕文说:“对我们这些老家伙来讲,真正的生活似乎是从60岁才开始的。”
  愿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敞开心扉,在与生活的热情拥抱中体会“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