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音配像”再创京剧绚丽之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1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中国京剧音配像系列

“音配像”再创京剧绚丽之花
霍大寿
  历史悠久的灿烂中国文明,从古老的时代起,就曾以当代的高精尖之科技发明如纸张、印刷术为载体,大量地留传下来。我们后人才得以从“唐三千,宋八百”的杰作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近百年来,由于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录音等技术又成为近现代口头文化的有力载体,使上世纪许多艺术能够留传广泛。记得儿时,常常可以在家中,于留声机里听到诸如“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清唱《丁山打雁》”,或者“特请金少山老板清唱《霸王别姬》……那种奇情美韵的感觉无法形容,真是绕梁三日。而正因为有这种科学的“传媒”,梅兰芳们的魅力才得以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但是,毕竟由于历史的、科技水平的局限性,当时这种记载只有声音而无形象。二三十年代以后,虽然有了电影胶片的出现,可也是因为价格昂贵,不可能普遍使用。所以,只有极个别的艺术家才能够具有特别的机遇而把音像传下来,成为世上罕见的顶尖极品,价值连城。但是绝大多数的艺术家,还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留下珠圆玉润的声腔,却不能留下神情兼备、喜怒哀乐的动人形象。所以那些曾经倾倒千百万观众的中国京剧的手、眼、身、法、步,特别是那为世界友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梅兰芳大师的那双“兰花指”,就没有在科技的材料上流传开来。所以,京剧虽妙,但也就没有能像今人欣赏李白、杜甫的诗和苏东坡、李清照的词那样有如坐春风、如饮醇醪的感受。好不遗憾。
  幸运的是当代的智者给我们艺术界支出了新招:就是广泛邀请当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许多前辈大师的门生、弟子为前辈遗留下来的那些珍贵的声腔资源,配上相应的形象表演,通过高科技的电子处理,把当年辉煌的舞台风貌复活在银屏上。果然一经问世,广大的京剧工作者和爱好者无不惊喜若狂。
  如今,坐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从容地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不同流派、不同行当的众多的经典艺术大师的风貌。这些特制的既标致又真实的京剧银屏艺术,既是广大观众的审美精品,又是现代许多后来者学习、借鉴的范本。毫无疑问,这是当前京剧事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也许有人担心,这种“嫁接”是否会使人产生“拼贴”、张冠李戴之感?
  这种疑虑是没有必要的。在科学和艺术中,为了求得创造与发展,各种技法和元素的嫁接、融合是很自然的事:一种电机可以安装在任何一个动力设备上;而某一种艺术技巧无不可以根据艺术家的自由想象妙笔生花。聪明的中国画家可以利用西洋画的解剖学和透视手法;而天才的西洋画家也可以借鉴中国画的泼墨写意。更何况,京剧“音配像”的艺术家都是那些前辈大师们的得意门生和优秀传人。他们的艺术有的与乃师如出一辙,完全可以娴熟地传达出其师的神采;有的甚至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加上高科技灯光、布景以及电子技术的运用,把当年那个美轮美奂的境界还给长期厚爱京剧的广大观众们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京剧“音配像”这一创造性的艺术举措,不仅仅是一次补缺救残的工作,也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建设。其珍视传统、发扬传统的正确理念,“修旧复旧”的严谨制作作风,很值得发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