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新定位——直辖五年看重庆(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2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新定位
——直辖五年看重庆(下)
本报记者 朱竞若 范伟国
 在重庆标志性建筑人民大礼堂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个红色的大型标牌,上面写着:“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被称作大西南发展重要支撑点的重庆,明确提出了“一城两翼,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托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思路。
  600万人口的大城市,如何带起2400万人口的大农村,进而发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重庆提出:实施一城两翼战略,三大经济区分类指导,分步推进重庆市情特殊。经济发展的级差,在这个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体现得相当典型:工商业高度集中并发达的都市地区,稳步发展而相对富庶的西部成渝沿线地区,经济贫弱、生态脆弱的三峡库区和东南部高山贫困地区。一个600万人口的大城市,如何带起2400万人口的大农村,进而发挥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发展问题,中外无可借鉴。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工作的大局,是重庆工作的全局。”为了理清思路,抓住机遇,振兴重庆,他和市长包叙定在解决重大问题的基础上,跑遍了全市40个区县。他们的足迹,深入到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深入到了乡镇和高山峡谷间的村落。
  市级领导纷纷深入基层。发展的思路在调查、研究和探讨中渐渐成形:一城两翼,分类指导,分步发展,让三大经济区托起新重庆。
  主城内的九个区构成都市发达经济圈,西部是沿交通主干线展开的渝西经济走廊,东部建设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三者遥相呼应,组成一城两翼的战略构架。对三大经济发展区实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以中心城区的高速发展,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使三大经济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今天,三大经济区域开始各展姿彩。
  都市发达经济圈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要求,在重庆主城区逐步建设现代化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现代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为加快发展,重庆开辟了北部新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并制定了新的推动性政策措施。近两年来,重庆的高新技术保持了20%的发展速度。
  重庆西部向成都平原延伸,层层山岭之外,“渝西经济走廊”10多个县市,沿成渝、遂渝、渝黔高速公路和铁路轴线递次展开,沿线一批现代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专业批发市场如明珠散落,这里将形成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经济专家认为,重庆和成都作为西南两个特大型城市,如能在西部大开发中密切配合好,完全有条件在成渝之间,形成像沪宁沿线那样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经济带。
  三峡工程完工后,浩浩长江水将形成650公里的库区,这里将是三峡生态经济区的主体区域。这一地区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国家投资的强有力的带动下,沿长江和乌江水道、渝万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搞好优势资源开发,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旅游经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8小时重庆!建设地面、地下、空中、水上相互衔接的快速立体交通网络
  重庆最初的繁华,得益于长江水运的便捷。重庆今天的发展,却受阻于崇山峻岭。新重庆要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迈进,首先必须打破交通瓶颈,建设地面、地下、空中、水上相互衔接,畅快、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直辖之初,重庆交通滞后。从市区到偏远的郊县县城,驱车竟需要3天,等于北京到上海打个来回。因此,直辖后,以交通为龙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上重要位置,5年间,全市投入了巨额资金。重庆提出了一个迷人的目标:打破交通瓶颈,即从市中心区域驱车至辖区内任何地方,能在8小时内到达。
  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就会清楚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目标,5年建设,它已雏形初现。今天,打开重庆的交通图,高速公路线、高等级公路线、铁路线,呈放射状向四面八方延伸。位于东北部三省交界处崇山峻岭中的城口县,也建起了高等级公路,物畅其流,带动了山区发展。
  而重庆市区更是旧貌换新颜。昔日分散的组团式主城区,主要依赖轮渡连接,如今,一条全长75公里、6车道的环城高速公路,已于新世纪的第一年贯通,3座气势恢宏的特大桥飞跨长江和嘉陵江,把主城的九个大区连结得浑然一体。站在市中心高处眺望,可见市内的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水上轮渡、山城独特的客运索道、缆车、自动扶梯等交通工具,形成地面、水上、空中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成为重庆这个美丽的山水城市独有的景观。由市中心出发,沿江岸蜿蜒延伸的是一条正在建设中的、现代化的快速轨道交通……
  重庆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交汇点,这种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区位优势,使重庆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专家分析,重庆交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物流。
  “十五”期间,重庆交通运输建设将再投入700亿元。届时,将形成“米”字形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从重庆出发,西接成都,向东连通湖北,直达上海;向北,它连结西安,向南经贵阳,贯通大西南。已经动工修建的渝怀铁路线,将贯通湖南,直达广州。4条铁路、5条高等级公路和长江干流,将形成10条快捷、畅通的运输大通道。三峡工程的修建,将使万吨轮直达重庆,带动长江沿线港口码头的建设,水运亦将重现辉煌。
  重庆人一直梦想着,有那么一天,翻山越岭,可如履平地;五洲四海,可一路畅通。相信,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确立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逐步发挥对西南地区的三大作用
  打开中国地形图,重庆的特殊区位尽收眼底。
  向东看,它处在长江经济带的龙尾。直辖之初,我国的经济理论界曾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们把经济总量占全国40%的长江经济带,比喻成“H”形的经济结构:中间一横是长江,右边一竖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其交点,就是龙头上海;左边一竖是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其横与竖的交点,就是龙尾重庆。
  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说,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央把特殊的战略任务交给了重庆,历史把一种机遇给予了重庆。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形成一个以重庆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逐步发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赋予重庆的对西南地区的三大作用——战略支撑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就成了重庆的重大使命。
  一位去年由上海调来重庆的市领导说:来到重庆,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氛,主城区有几十个建筑工地在没日没夜地干,很像当年浦东开发的光景。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重庆正成为最具活力的大都市。
  破解了四大难题的重庆,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117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50亿元,年均增长8.9%;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实现翻番,由1996年的55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9%,人均居住面积由1996年的8平方米,提高到2001年的11平方米;5年间确定了219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累计投入重点建设资金259.3亿元。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3600多个,5年实际利用外资26.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62亿美元,500强企业已有30家落户重庆。重庆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在重庆设立了领事机构。对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2001年引进内资超过46亿元。
  今年4月,重庆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以良好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展现了重庆的魅力和风采。39个国家的议长、议员为中国西部有这样一个美丽、繁荣、充满活力的城市惊叹不已,对重庆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庆正在走向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