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睦邻始于友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2
第7版(国际)
专栏:漫步地球村

睦邻始于友善
本报记者 孙东民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会有变与不变的东西。变与不变是在比较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依个人的体验,感受一个国家的变与不变,也许需要拉开一段距离,做些“定点观察”。记者日前借出席国际研讨会的机会造访东京,忙里偷闲,逛逛书店和秋叶原电器街,感受了日本社会的变化。
  日本民族爱读书报。从大都会到小村镇,都有大大小小的书屋,即便在方便食品店里,也可以买到当天的报纸和杂志。日本有1.2亿多人口,仅5家全国性报纸的总发行量就有4000多万份(含晚报),每年要出版60多亿册书刊,6万多种新书,“读书大国”可见一斑。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日本对中国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几家书店逛下来,印象是日本读者对有关中国的书籍仍然喜好,《老子》、《庄子》、《三国志》、唐诗等中国思想文化系列畅销不衰,中国历史人物小说如《晏子》、《重耳》等也上了书架。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吸引着日本读者,诸如《日本企业怎样才能成功生产》、《买中国股票,赚1亿大钱》、《企业前往中国,还是坐等淘汰》、《膨胀的中国,被吞没的日本》、《当中国超过日本时,没有中国产品能生活吗》等书籍摆在显著位置;也有在“思想自由”的美名下出版的反华书籍,一看就知道出自右翼文人之手。拿起一本以《麻烦的邻居中国》为题的书,品位之低下不堪入目。那个“精通东洋史”、“擅长分析亚洲形势”的作者,胡说汉民族“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灭绝”、“1903年之前并不存在中国”,中国的文化“不过是指桑骂槐的文化”等等,让人笑掉大牙。尽管日本朋友说这类书“早晚会被淘汰,不必过于重视”,但其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岛国日本有种生怕被孤立的心态。面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部分日本人心态失衡。日本经济的低迷,社会的不安,给了右翼以可乘之机,社会的右倾化渐成气候。在两国学者参加的讨论会上,有人公然提出中国对日本少数人为侵略历史翻案的批评是“干涉内政”,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威胁”别国等陈词滥调。记者在日期间,正值发生“沈阳总领馆事件”,在没有搞清事实的情况下,一些日本媒体就几个不明身份者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馆事件大肆炒作,煽动反华情绪。日本政府不仅不感谢中方的善意,反而再三提出抗议,一时间东京满城风雨。以反华著名的报纸《产经新闻》公然把这一事件比作“沈阳战役”,鼓吹要借此“神风”清除“屈从中国的姿态、吹走战后的恶弊”,时阴时晴的中日关系,又因此出现乌云。
  与麻烦不断的政治关系相比,中日经济关系却在顺利发展。30年前只有10来亿美元的中日贸易,去年达到创纪录的877亿美元,直逼900亿美元大关。尽管去年日本的对外贸易下降,但对华贸易却在增加。学者们指出,中日经济关系正在由互补走向相互依存,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进入日本,对稳定日本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东京秋叶原电器街是观察日本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中国旅客常往的购物之地。记者在秋叶原大街上巧遇专向中国顾客销售的嘉日免税店经理。他在谈起这里的变化时说,与10年前相比,来购买电视、冰箱的中国客人已大大下降,有95%的免税店倒闭。另一方面,中国客人成了秋叶原购买数码相机等“数码商品”的最大主顾。来自中国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东京郊区的市川市超市里有一半厨房用品来自中国。近年日本兴起“百元商品(约六七元人民币)热”,其商品的70%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海尔公司产品进军秋叶原,成了近来的热门话题。从事经济报道的同行说,为了求生存,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认真思考与中国的合作,认为当前是开拓中国市场的最好时机。中国的产品进入日本市场,与部分日本产品形成竞争,但从长远看,竞争反而繁荣了市场。
  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经历深刻变革,日本正在探索如何对自身重新定位。发展中日关系需要真情,睦邻合作始于友善。要以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视野看待中日关系,克服认识的鸿沟,客观、公正、平等地看待对方,在竞争中协调,在对立中合作。两国需要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为亚洲的振兴和发展进行合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