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干部知识化莫走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3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干部知识化莫走样
  本报记者 董宏君
编者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许多高等院校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开展了包括在职学历教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广大干部重视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接受继续教育。但是,目前,也有少数干部片面追求学历、学位,甚至弄虚作假。这些现象损害了国家学历、学位教育的声誉,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广大干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诚实学习和刻苦努力求知进取。
“知识化”不等于“文凭化”
  近年来,许多党政干部都具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有的在担任领导干部前已经获得了高学位,有的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利用工作之余,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取得了高学位(包括论文学位)。这无疑有利于实现领导干部知识化和专业化。
  然而,近两年来,掀起在九州大地的新一轮“读书热”,却让人不得不产生几分忧虑。这轮“读书热”是高层次的:市委书记、市长读博士、硕士,处长、部门主任读硕士、念本科……各种“研究生班”、“干部证书班”、“干部培训班”在某些干部当中成为热门话题。
  干部注重知识更新和理论素质的提高,繁忙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中央对干部知识化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干部的心目中,中央对干部知识化的要求演变成了对一纸名实不符的文凭的追求。
  报名时车水马龙,授课时门可罗雀,是这轮“读书热”的典型景象。那么,一些公务繁忙的“学员们”能潜心做研究吗?学费是个人掏腰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费公家“埋单”,听课秘书代劳,论文别人“操刀”,答辩更是走过场,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就这样,不仅一些低学历甚至没有学历的干部转眼间成为“知识型干部”,一些本身已具备一定学历的年轻干部也想方设法搞一纸“硕士”、“博士”文凭,以期仕途上的更大发展。
  “读书热”,说到底是“文凭热”。
  “文凭热”的背后据了解,一些省市近两年的高校研究生中,在职人员已超过应届本科生数,而这些人多为处级以上干部和企业主要领导;某省委党校近三年来招收党政干部在职研究生累计达3000多人。对此,许多有识之士连连惊呼:当今硕士、博士产量之高直追“大跃进年代”的放卫星速度,“泡沫文凭”泛滥令人担忧!
  毋庸讳言,“文凭热”的背后,高等院校和干部队伍构成了一对互惠互利的市场供求关系,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以及社会各方急切的获利心态。
  对一些干部而言,文凭意味着升迁、提拔,在同等考察中高人一筹。有社会学者对所谓“干部文凭”给予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干部才有便利条件获得的、“合法”但“不合格”的文凭证书;它是目前继续教育中的一种“畸形”现象,和干部权力、利益结合在了一起。一些地方的干部考察办法无形中助长了“文凭热”的风气。一些地区的组织部门不仅存在着“看文凭,不看能力”的情况,在文凭证书的认可上也有不同于教育部门认定的“内部粮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学历文凭和证书,教育部门不承认,但组织部门认可;即使组织部门不承认,但行业内承认;行业内不承认,单位、部门承认……一些地方的政府行为则推波助澜,有个县出台的政府文件中明确规定,把干部参加某专门证书班的学习情况作为组织考察的重要参考依据。
  端正学风踏实做事“变质”的文凭在干部队伍中的泛滥,为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人提供了升官的台阶,对那些诚实学习、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个打击,而且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个在职攻读学位的党政干部,如果他的确是一个好学生,很可能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而他要有效地履行领导职能,就很难做一个好学生。
  针对领导干部在职攻读学位的“读书热”现象,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指出:一个称职为民的好领导是不可能同时成为一个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的好学生的。因此,应该严格限制领导干部在职攻读学位。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出规定,严格限制党政干部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
  学习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领导干部对待学习,应该更多一些朴实和真诚,更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注重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追求一张为自己“贴金”的“文凭”。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当今世界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领导干部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到群众中、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出观点、找办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带领群众走发展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