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归去来兮千峰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4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归去来兮千峰村
本报记者 禹伟良 赵永新
  千峰村地处重庆云阳县偏远山区,未到该村,我们先听到了一段新媳妇“三回婆家”的故事:千峰村小伙子汤淮兵在湖北恩施打工时,结识了活泼能干的姑娘向英,二人情投意合,在恩施办了喜事。1996年腊月,汤淮兵带着新媳妇回老家过年。婆家的“真面目”让向英大吃一惊:崎岖的羊肠道走了大半天,见到的竟是茅草房,家里点着的还是煤油灯,喝水要到3公里外的水沟里挑……向英看了伤心,几天后就回了娘家。1999年,在汤淮兵的恳求下,向英二回婆家,发现千峰村变化真不小:羊肠小道变成了畅通的公路,婆家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向英还是不太满意,住了半年又回了娘家。去年,汤淮兵再次请回媳妇,帮着家里盖起了小楼房。这回向英不再提回娘家的事了,自己还当起了红娘,把老家的10多位姑娘介绍到了千峰村。
  5月中旬,记者来到千峰村采访,眼前的景象让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座座贴着瓷砖的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三三两两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男女老少的脸上满是幸福与自豪——要知道山高坡陡的千峰村六七年前还是云阳县最穷的村!用老乡的话说,是“土瘦红沙坡,养羊喂不活,大人穿补丁,小孩光脚丫,姑娘往外嫁,儿童难上学”。许多群众不堪其苦,先后有200多位乡亲远走他乡。直到1996年,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还不足300元。是什么改变了千峰村?“‘三个代表’铸造干部新形象,苦干实干改变千峰旧模样”,村民钟学联家门上的对联给出了答案。
  1996年,村里的小能人钟世荣被乡亲们选为村支书,父老乡亲的信任使这位年轻人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挖掉千峰村的穷根。“要想富,先修路。”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带领群众大干苦干两年多,在乱石荆丛中辟出一条15.7公里长的公路,使肩担背扛成为历史。修路的同时,村里琢磨着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决定变世代沿袭的“种粮养猪”为“种草养畜”。1997年,在县、乡领导的帮助下,千峰村从国外引进了黑米草、白三叶等优质牧草,从四川引进了南江黄羊,与县畜牧局合办起种羊繁殖场。
  要改变传统的生产习惯,谈何容易!“种粮食都吃不饱,这草还能当饭吃?”面对村民们的种种疑虑,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种草养羊,学技术,找销路,现身说法。南江黄羊繁殖快、生长快,半年下来,一只种羊就能卖三四百元。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村民:“喂上一只羊,胜过一亩粮;喂上一头牛,花钱不用愁”!
  养羊,没有本钱怎么办?村干部经过研究,决定采用“借羊还羊”的办法,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致富。1998年,在县城干建筑的付邵华老汉回家养羊,村干部从种羊繁殖场借给他15只种羊,请来技术员给他讲解防病治病的知识,还以每只400元的价钱替他销售。结果,老汉当年就卖了20只种羊,8000元票子装进了腰包里。如今,老汉的南江黄羊已发展到了40多只,他蛮有把握地对记者说:“今年我就把借的羊还上!”
  今天,千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羊村:全村种植牧草5000多亩,山羊饲养量达到4000多只,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70多家,200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730元。“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使千峰村的党员干部干劲倍增,去年他们开始建设“文明新村”,提出了“种草养畜立业,生态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干部们垫钱又出力,帮助乡亲们搞设计,买建材,忙得不亦乐乎。目前,70%的村民住进了小楼房,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大彩电。
  在汤淮兵的小楼房里,记者见到了他的爱人向英。说起“三回婆家”的旧事,这位快人快语的湖北媳妇笑着说:“现在这里比娘家还好,许多小妹子还让我帮着找婆家呢!”
  如今,不仅向英回来了,连以前远走他乡的乡亲们也想回来。更让村干部们暗自高兴的,是鱼水相依的干群关系又回来了。钟世荣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干部是‘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进门不欢迎,出门戳脊梁’。现在呢,变成了‘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进门笑脸迎,出门争相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