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面对不测风云 我们不再脆弱——全国民政救灾工作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4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体育)
专栏:

面对不测风云 我们不再脆弱
——全国民政救灾工作综述
  张晓宁
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与自然灾害抗争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水灾、旱灾、雪灾、地震、台风、风暴、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病虫害……无论古今中外,自然灾害都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命运不能押在老天手里,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既要斗争,还要有相应的应对能力,防患与补救并举!
  近8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民政部门以建立救灾工作的分级管理体制和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为龙头,完善各级救灾应急预案体系,构建全国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和救灾物资储备仓储网络,致力提高面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开辟了抗灾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崭新局面,有力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确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8年来,救灾分级管理体制作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充分扩展。地方列支救灾资金呈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1995年,全国省级及省以下各级政府列支救灾资金8.4亿元,比1994年增长50%以上……2001年为18.71亿元。截至2001年,全国所有省级和绝大多数地级、县级财政都列支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部分乡镇也列支了救灾款,地方各级财政救灾预算列支总数达到了中央救灾款预算的一半以上。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提高了政府对灾害管理工作的宏观综合决策水平。1998年起,民政部承担了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由于整合了救灾资源,增强了救灾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了救灾工作的效率和救灾资源的使用效益,使我国救灾工作逐步迈上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政府灾害管理的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国各级救灾应急预案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民政部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省级及省级以下一些灾害易发地区救灾应急预案正在抓紧制定。2002年3月,一向作为抢险救灾重要力量的我国军队正式把抢险救灾作为一项正规军事训练内容,列入了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预计到2003年,国家、省级、地区和县级救灾应急预案将形成完整的体系。
  ——全国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化运行,构建了中央、省级、地区和县级灾害信息网络。每遇大灾,24小时内党中央、国务院就能够较为准确地掌握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地方所采取的措施,并能对灾害进行初步评估,提出救灾对策,实现了灾情信息的快速和及时沟通。
  ——建立了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制度,在全国构建了救灾储备仓储网络。目前,沈阳、天津、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成都、西安等8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10多万顶救灾帐篷和一批棉衣被,专项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区灾民救济工作的紧急需要。各地特别是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积极落实了救灾储备制度,建立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开始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建立,在紧急安排灾区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8年来,我国灾害发生频繁。1994年发生了严重的干旱,1996年和1998年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9—2001年又连续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其中1998年的洪涝灾害和1999—2001年的旱灾为建国以来最重。然而,严峻的灾情激发的是坚强的斗志,民政人和人民群众一道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谱写了一曲敢于斗争的英雄主义诗篇。
  8年来,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受灾群众生活方面的救灾资金就达186.28亿元。解决了2亿多人(次)的因灾缺粮困难;为3000多万人(次)提供御寒衣被;为1亿多人(次)因灾引起的疾病提供了救治;恢复重建倒塌房屋2000多万间,数千万倒房灾民因此受益;每年向灾区安排大量生产贷款以及出台灾区减免税收等政策,都有效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吃、穿、住、治的基本生活。
  回望射雕处,千里暮云平。8年来,中国抗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98年10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德麦罗向多吉才让部长和中科院科学家颁发“联合国灾害防御奖”,表彰中国政府在减灾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我国政府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面对不测风云,我们不再脆弱;面对不测风云,我们力争坚强。一只抵御自然灾害的诺亚方舟正在起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