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伟大的风范宝贵的镜鉴——读《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6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伟大的风范宝贵的镜鉴
——读《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
吴文科
  陈云同志是评弹艺术的热忱爱好者,他以对包括苏州评弹和京韵大鼓等等在内的曲艺品种的痴心迷恋与持久关注,而成为苏州评弹乃至整个曲艺艺术的优秀鉴赏家和颇有研究的专门家。整个曲艺艺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革新与发展,特别是包括“苏州评弹学校”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等现代学校曲艺艺术教育机构的建立,与《评弹艺术》研究集刊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等曲艺理论阵地和研究机构的创办,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由周良编著的《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一书的出版,因而不只是一本有关陈云同志关心苏州评弹事业的事迹实录和文献资料留存,也是苏州评弹乃至整个曲艺界对于陈云同志的一种特殊缅怀与切实纪念。
  在陈云同志那里,苏州评弹不仅是他的欣赏爱好,而且是他念念不忘的关心对象;他不只将苏州评弹作为自己工作之余的娱乐消遣和精神滋养,更将其视为倾心相报的投入事业。他为好的评弹节目鼓劲叫好,也为艺术上不好的倾向与内容上疏漏的地方提醒注意甚至加油出力。比如书中所附《关于明代从苏州到开封、洛阳的水上交通状况》和《关于开封、襄阳间,洛阳、南阳间在明代是否通航的问题》两份史料考据文字,就是陈云同志1960年3月间,在杭州听了杨斌奎说唱的苏州弹词《描金凤》后,因对有关水路交通的史实问题比较怀疑,而专门请有关史学家查考的结果。其中,前者排除了他的担心,而后者则证实了他的担心。这说明,陈云同志不是一般的苏州评弹的爱好者,首先是一位真正热爱这门艺术的合格的“老听客”。他所做的这类看似“钻牛角尖”式的事情,一方面说明他对苏州评弹欣赏的用心与仔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艺术上真正关心苏州评弹,在行动上切实推进苏州评弹的艺术建设,使之更加精益求精的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到了陈云同志对待苏州评弹遗产的“精严”。但是,正如从陈云同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贯的辩证工作方法一样,对于新生事物,特别是艺术上的革新与创造,陈云同志又是满腔热情、“严中有宽”,鼓励多于责难。他有句名言:“我对新书,有三分好就鼓掌。”并且鼓励大家“说新书要大胆”。细读《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你会从陈云同志区别对待新旧节目的辩证态度里,发现他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是那样的坚定而又鲜明;同时,体会出他渴望苏州评弹革新创造的拳拳之心与绵绵之意,是那样的迫切而又深长。因为,在他看来,“老书的历史长,新书的历史短。新书和老书,是一次和一千次、一万次的比较”。所以,他从不以“一刀切”的态度与眼光去对待苏州评弹的创演实践,而是时刻注意运用辩证的眼光和历史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苏州评弹艺术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加以行之有效的切实引导。而这,恐怕是陈云同志真正赢得苏州评弹乃至整个文艺界包括曲艺界衷心爱戴的深层原因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