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坚守住六十年的信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6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

坚守住六十年的信念
许柏林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面世60年了。60年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文艺境况更是与60年前迥然不同。在60年风翻云卷的文艺大潮中,各种创作流派和思潮都曾呼风唤雨,给文坛、给社会、给生活留下了斑斓色彩,丰富和映衬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是,悉心回溯,我们也不难发现,60年来,《讲话》始终像黄河奔流在文艺的沃野上,纳百川,挟细流,主大潮,浩浩焉浪花飞飞,泱泱乎一泻千里。
  那是被革命和战争烧红了的文字,又是被理性和实践铸造成型的原理。这些原理和文字被血与火洗尽了铅华。60年来,有哪一种文艺理论产生过比《讲话》还大还长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讲话》的原理作用于我们的思维取向,作用于我们的审美体验,作用于我们的价值判断,也作用于我们的工作路径。这些与60年不平凡的岁月一道,积淀成革命文艺的传统,也铸成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奋勇前行的信念。
  人生总是由信念导航的,事业只有在信念的支撑下才能辉煌。信念,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个灵魂的寄放所。科学的信念,是由真理和实践酿造、升华而成的,是由辉煌实践证实了的。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指明了革命文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文艺发展的基本原理。许多文艺家们读了《讲话》,顿感原来的文艺思想和理论体系的陈旧和过时,一个新的天地、新的舞台、新的理论凸现在眼前,文心在涌动,热情在燃烧。
  正是这种科学的原理、正确的方向、辉煌的成就,使我国的文艺家步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展示出更高的境界,也使《讲话》成为了指引文艺家们正确前行的灯塔,成为了一种坚实的信念。
  坚守这种信念,就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道路,就是坚持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为惟一源泉的原理,就是保持在改造世界观的同时改造自己。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华,是区别其它文艺观的试金石。它包含着对文艺的价值、功能、标准、对象、方法、途径等等的基本判断。这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对文艺事业的宏观把握,更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自身定位。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年代,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其对文艺原则问题的把握具有鲜明的时代契合点。那个年代要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还要把我们的人民在历史舞台上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文艺家了解人民、认识人民,与人民心连心。这不仅仅是战争和革命的需要,更是一个建设什么样的新文化的问题。从1939年到1942年,也就是在《讲话》之前的两三年间,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文章,对那时的种种不良文化现象和未来革命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目标与任务。而《讲话》提出的原理、任务和途径,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一种必然要求和组成部分。这些基本原则,在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予以明确和坚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我们党的中心任务的重大变化,这种坚持,更是一种链接和发展。我们处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冲突不断加剧的新世纪,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对党的文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和希望。
  正是这种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使得《讲话》成为了我们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种信念。在当前的文艺发展中,无论是从注重对社会实践的把握到对个人体验的把握,无论是从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刻画到对文艺家主体意识的表达,无论是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到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无论是从“政治的与艺术的”标准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标准,都在发生着无法回避的变化。然而,我们对文艺的基本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信仰没有变。我们深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一信念,文艺家就能够步入宽广的天地,就能使自己得到思想和情感的解放,得到创作上的升华和进步。
  60年的文艺实践,《讲话》光辉依旧,未来的伟大路程,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书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