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南京大学建设“学科特区”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7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前沿学科建设
  近年来,南京大学在前沿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建设“学科特区”的新思路。何为“学科特区”?它的发展情况如何?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迈进
——南京大学建设“学科特区”扫描
本报记者 丁玎
  年来,南京大学以多方面的成果引人注目。其中,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快速凝聚海内外高层人才、在前沿学科展开独创性研究的“学科特区”建设。
  这是一种新的探索,一种机制的创新。
  “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途径”
  南京大学的“学科特区”建设,始于哈佛大学分子医学实验室一次跨国界的“成建制”迁移。
  1999年秋,南京大学校长、物理学家蒋树声前往美国参加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他专程到哈佛大学拜访华人学者刘建宁教授。以刘建宁为首的哈佛大学分子医学实验室,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其研究人员都各有建树。巧的是,研究人员中好几位是南大校友。
  数小时的倾谈,促成了合作。分子医学是新型边缘学科,它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解决现代医学重大疑难问题,刘建宁向蒋树声介绍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听着,听着,蒋树声的思绪在南大相关学科萦绕。南京大学医学院自1987年创办以来,经过10多年努力,生命科学、生物化学、遗传工程已建成优势学科。如何在南大发展生物医学,他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如果能将哈佛实验室软硬件“成建制”引进南大,那不仅能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还将带动整个学科群活跃起来。
  这一富于想象力的设想,引起海外学者的强烈共鸣。1999年12月,南京大学第一个“学科特区”——分子医学研究所正式挂牌。
  这一举措在行内引起了高度关注。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样表达感受:“过去,我们要了解世界的前沿学科,要到国外去调研、参观、访问,但是这样常常还是摸不透,现在从国外直接把人才引进来了,把机制引进来了,这种积极的拿来主义,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途径。”
  随后,另两门国际前沿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和理论化学进入了“学科特区”视野。
  2000年11月,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森林与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心主任宫鹏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张万昌博士、中科院遥感所田庆久教授等为主要成员的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成立。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徐冠华院士说:“这个所的成立,为我们吸引海外的人才,并且和国内的各项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创造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1年6月,在量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纽约大学化学教授张增辉与中科院院士江元生合作,领衔成立了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
  至此,南京大学的“学科特区”有了3块“试验田”。
  “学科特区”,特在何处——学科新,投入大,机制活
  “学科特区”特在何处?蒋树声说:学科新,投入大,机制活。
  3个研究所的学科都代表了该领域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方向,引进具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做带头人,与校内已有的相同或相关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互为呼应,互为支撑,力争做大做强这些学科,为南大在短时间内超常规地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基础。
  南大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学科特区”充分倾斜。1999年到200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南京大学,投入了12亿元。学校将其中3亿元用于学科建设,其中的1/10给了分子医学所,其它两个所也分别得到了800万元和15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
  灵活的机制更是“特”的核心内涵。
“学科特区”按照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人员严格招聘,不再是“有了人再去找课题”,而是“有了课题选择合适的人”,所长看准研究方向按需招人;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工资、待遇等与工作绩效挂钩,考核不合格者可以解聘,分子医学研究所去年就有两人因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等原因“走人”;人员设置灵活,全时(全年在校工作)与非全时(每年不定期来校工作)相结合,固定专业人员(“固定教授”)与非固定专业人员(如“兼职教授”)相结合。如此,非科研方面的干扰大为减少,便于集中精力抓科研。
  分子医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两年多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江苏省重大科技项目等多项任务。去年经过激烈角逐,投资5000万元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建立”落户南大;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其中“尿激酶原结构功能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突破性进展。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2人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所有博士后3人、在读博士生14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和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也取得若干重要成果。
  以点带面,产生层层“涟漪”
  “学科特区”探索时间虽短,却已产生层层“涟漪”。显现人才凝聚效应,对内,吸引毕业生的目光从国外转向校内,报考“学科特区”的研究生,留住了不少校内人才。对外,“学科特区”“拴心留人”的优惠政策招来大批“海归”精英,如担任美国著名研究机构研究员的高翔教授卖掉了在美国的住房,到分子医学研究所“落户”。
  其机制则在更深层次上、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学校学科办常务副主任王栾井教授说,“学科特区”正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产生影响,不少事都在向“以人为本、与国际接轨”的方向“靠拢”。以科研设备为例,以前是学校、院系多头管理,“井水不犯河水”,设备使用“壁垒森严”,“学科特区”的教授呼吁改革。学校为此将大型仪器设备上网管理,让不同学科的设备资源逐步实现共享。
  目前,“试行‘学科特区’制”已被列入《江苏省“十五”期间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南京大学草拟了《“学科特区”章程(讨论稿)》,将使“学科特区”管理逐步制度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