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给学生一个创新支点——第四军医大学教学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7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给学生一个创新支点
——第四军医大学教学改革纪实
王坤
  5月的北京,和风习习。刚刚从国务院领导同志手里接过“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课题组组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苏博少将说:“我们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的整个新体系,关键是帮助学生寻找到了一个创新的支点。”
  五年不断线的育人模式
  追求被教育者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作为全新的教育观念,如何更好地体现到专业教学实践中,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地处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10个“五年不断线”的育人模式。
  这个模式就是把专业教学及素质培养划分为若干方面,贯穿于学生在校5年间,将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通过理论灌输、思想疏导和实践强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全方位、多角度育人。通过课堂讲授和内外环境熏陶,5年不间断地实施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育;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5年不间断地实施计算机教育;采取读书报告、开设综合实验和课外科研“三种形式”,5年不间断地实施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等。
  打破医学专业的局限
  该校组织200多名专家教授系统研究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打破医学专业的局限,重新划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并注重内容的创新和体系的创新。增加“精、新、军”内容,减少重复和老化部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高度综合与分化,促进传统学科交叉渗透,孕育出一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相继开设了与新兴、边缘学科相应的7门新课,既优化了教学内容,又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在四医大,每节课均为40分钟。有限的学时与剧增的知识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我国医科院校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该校对此连走“三步棋”:一是精简必修课,二是调整课程类型,将部分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这两个措施使课时由3370个调整为3150个,减少课时220个;三是实施“五改四”,将每节课由原来的50分钟调整为40分钟。220个课时减下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减法”。他们通过“单门课程改革,系列课程建设,整体结构调整”的思路,走活优化课程体系这盘棋。他们通过与驻地高校联合开课等形式,增加选修课门类,扩大知识覆盖面;在规定学生必须修满总学分基础上,按选修课分类确定每类必须选修的最低学分,以保证学生形成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结构。
  促进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四医大运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教师从每门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组,学习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为若干实验小组,选定实验项目,自己动手实验并完成报告或论文。
  教学相长,水涨船高。近年来,该校有664名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申请立项科研课题309项,发表264篇科研论文,17篇论文被学术会议录用,10人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