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开展二次创业 建设高科技密集区——访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鸿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7
第8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开展二次创业建设高科技密集区
  ——访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鸿安
  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内陆省份的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何抢抓机遇,提速升位,加快发展,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吕鸿安。
  培育创新土壤 搭建科技平台
吕鸿安对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衡量一个高新区的标准,一看有多少高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二看有多少高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为商品,三看有多少科技人才在这里创业。”
  高新区管委会的职能之一,就是搭建创新平台,利用多种手段、方式、方法,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营造环境。郑州高新区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并确立了郑州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以专业产业园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即在郑州高新区旗下设立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中部软件产业园、郑州新材料产业园、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郑州光机电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
  专业园区的建立,使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中部软件产业园成立于1999年9月30日,由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联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豫能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宏联信用社共同建设。70多家软件企业今年的销售收入可实现15亿元。目前园里已聚集了全河南省60%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和70%的高新技术软件产品,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的建设更增添了中部软件园技术创新的实力,为河南省在成为软件大省的基础上向软件强省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订“1+6”方案 构建创新体系
吕鸿安说:“郑州高新区在建区之初,远离大学和科研院所,可依托的智力资源不足,是先天一大缺陷。1999年以来,我们重新制订了战略定位,提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河南省高科技高智力密集区,确立了‘1+6’建设发展思路,‘1’就是‘定向’,即高新区发展方向,‘6’就是指高新区要在6个方面实施突破,分别是‘兴智、强孵、建园、搭台、上市、扩区’。在推进措施上,紧紧抓住‘一区多园’发展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开展政产学研相结合,壮大高科技企业规模等主要工作,从高新区三年多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已初步发挥作用,在几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热点。”
  一是1999年9月高新区被省科技厅批准为河南省“一市、一县、一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中的试点区域。二是按照国家科技部颁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高新区出台了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认定了20家企业为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帮助12家企业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四是出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的实质性举措。五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
  建设高科技高智力密集区 使高新区“提速”发展
入新世纪,郑州高新区调整思路,科学定位,提出建设河南省高科技高智力密集区的构想。从体制、政策等方面培育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围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科研成果的源头控制网、中试孵化网、产业培植网、中介服务网、政府管理网,全方位促进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随着十几家高校院所进区建设,郑州高新区创新基地的大框架增添了新内容。目前,全区已集聚了全省27%的高新技术企业和16%的高新技术产品。
  为进一步引进创新资源,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郑州高新区出台了《郑州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郑州高新区优化投资环境管理办法》等10余个专题文件,汇集智力资源。高新区下大力气做好“服务员”,帮助信息工程大学和郑州大学在高新区建设新校区。信息工程大学已于2001年4月10日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中的基础教学楼等已投入使用。郑州大学已完成选址规划并开工建设,将于今年9月份招收第一批新生。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工程进展顺利。省科学院开始将该院的科研成果和高科技项目落户“孵化”在高新区。近两年高新区审批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就达400家,是前10年审批数总和的80%,以信息工程大学和郑州大学为核心的科研项目“源头控制网”的雏形已经形成。一批孵化企业纷纷“毕业”,走出母体,开辟新天地。2001年,高新区共引进工程技术中心12家,完成了建筑总面积7.6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二号孵化基地主体建设。郑州光机电产业园已设立了产业基地起步区,并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研究院713所联合建立了光机电产业“园中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设立了面积达4200平方米的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9家。新材料产业园也在非金属材料、固体润滑材料及超硬材料领域相继设立了产业基地。四大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的扩大使高新区的产业特色更加明显。
  政产学研结合使高新区的科技创新依托的智力资源获得迅速积累。2000年4月以来,高新区管委会加大了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先后与河南省科学院、天津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省科学院与高新区联合建立的省科学院创业中心已投入运行,为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已有20多家科技型企业申请入驻。另外,高新区管委会还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远程教育、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等。
  高新区通过开展“政产学研”相结合,使全省高科技高智力人才集聚高新区,为科技与人力资源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新舞台,使政府的科技计划变为高新区的实践。目前,已有各类科研成果150多项在这里转化为生产力。中科院、清华大学、邮电部设计院等近5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高新区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或与高新区企业合作共办项目。如郑州海星邦和生物制药公司与日本庆应大学、中国医科院等4家院所合作的生物工程项目,河南雪城科技发展公司与国家数字交换中心、信息工程大学合作项目等。采访快结束时,吕鸿安主任信心十足地表示,今年科技部对国家级高新区要求增速30%超常规发展,郑州高新区要以8个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有:在招大项目上突破,争取1-2个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在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上突破,实现土地出让2000亩,土地出让金达2亿元;在大型产业基地上突破,完成孵化器二期主体建设,实现投资1.5亿元;在融通资金上突破,形成资产管理体制,固定资产投资达3亿元;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实现突破,使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在全省上升1-2个百分点;在城市形象上突破,建设ISO14000国际示范区,完成高新区三大入口改造及灯光工程;在政策区实现突破,新增10亿元技工贸收入;在总体规划上实现突破,实现更大发展空间。(附图片)
  俯瞰开发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