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波士顿学子:让科学的梦成为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8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华侨华人世纪行

波士顿学子:让科学的梦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董宏君 曹宏亮
  对许多中国学子而言,波士顿是美洲大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查尔斯河蜿蜒穿过市区,如一条巨大而美丽的飘带,两岸绿荫掩映,芳草铺地。这里有包括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在内的100多所大学。在近百年的历程中,许许多多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科学家、学者、工商巨子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就傍河而建。漫步查尔斯河畔,明媚的阳光下,如茵的草坪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或坐或躺地在小憩,河面上泛舟的学生,不是扁舟轻行,他们动作整齐划一,臂飞快,船急行,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哈佛有名的赛艇队就得益于这条河的养育。河上水蓝如染,岸边柳丝轻拂,这情景不免叫人思绪飞扬。钱学森、丁肇中、周培源……这些与人类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的名字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上个世纪初,那些远涉重洋来到这里的前辈们,那些在这里难得一见的中国面孔,内心激越着怎样的追求企盼!而今天,一样的查尔斯河畔,我们时时惊喜地发现一个又一个来自中国的面孔。
  北京女孩王多就是其中的一个。199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生物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她,身上有一股永不服输的自信。我问王多为什么这么自信,她说,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好时期,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本来就很近很近,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一点也不比别人少,甚至更多。
  王多坦言自己到了美国后,比在国内的时候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作为哈佛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前任主席,她说:“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是全哈佛最大的一个学生组织,仅通过E—MAIL联系的中国学生学者就有1000多人,每次举办活动一般都有五六百人参加。能和大家一起为中国学生学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这种感觉真的很好!”除了举办各种娱乐活动,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每月都要组织一到两次讲座,不仅请国内来美的教授学者讲大家关注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也请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来讲中国的问题,向美国展示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留学生的形象。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似乎是新一代留学生中一种沉稳而客观的心态,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美国空军实验室研究员王生启与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的段小曼都是20世纪80年代留美的博士。谈到新老两代留学生,他们感触颇深:新一代留学生对西方的了解比上一代人更多,沟通和适应更快,语言能力更好,观念上更开放。但上一代人在业务上更突出,因为他们大多是在各自的领域里有了相当的基础后被推荐来留学的,更有机会接近最优秀的领域和导师,在学业上拼搏与进取的精神更加顽强。
  应该说,新一代留学生的意气风发,不仅源于他们不肯服输的性格,更得益于国家的日益强大带给他们的自信与骄傲。
  熟悉电脑和网络,良好的英语基础和口语训练,见多识广的中国新一代留学生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晓东是山东青岛人,他说,来到美国之后,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更客观了。在很多方面,其实中国一点不比美国差,这一点,国内媒体在报道上有些美化美国。谈到教育方式,他说,美国的教育方式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里一门课教授讲课的时间也许只有3小时,但布置给你的论文用30小时恐怕也完不成,阅读量就更大了。美国的学生为了考试拿到A,一样很拼命。
  尽管课业紧张,李晓东说他每天至少要拿出两个小时在网上阅读国内新闻。和李晓东一样,在麻省理工攻读系统工程博士的汪滔一样不忘关注国内的情况,他说,出国留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回国工作,还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谈到“海归派”和本土人才,他们认为,留学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只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并不意味着绝对权威。“海归派”要放下架子,和国内本土人才打成一片,多向他们学习,多了解国情。
  “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这句名言,是这里许多中国学子攀登科学高峰的座右铭。我们相信,自信自强的中国新一代学子一定会把科学的梦变成更新更美的现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