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一种至少是不先进的通信技术,却在我国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底用户可达1000万——如何看待如何看待如何看待“小灵通”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7
第12版(信息产业)
专栏:焦点

  一种至少是不先进的通信技术,却在我国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底用户可达1000万——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如何看待“小灵通”现象
本报记者 冉永平
  小灵通又称为无线市话,是日本淘汰的一项非主流通信技术。终端的外型和GSM手机差不多。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应用。
  1999年这一技术在我国得到应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至少是不先进的技术,而且政府主管部门至少是不支持、不鼓励、不提倡的技术,却迅速发展起来。自1999年小灵通业务开始运营,截至2001年底,小灵通用户总数已达500万,预计今年将达到1000万。目前,中国也成为全球小灵通的真正市场,小灵通设备90%的销售在中国。
  信产部四道金牌 小灵通死里逃生
  对于小灵通,政府主管部门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不支持。但政府的态度并没有影响到小灵通的发展。
  据有关人士回忆,当时中国电信上马小灵通的理由是解决边远山区的通信困难。因为山区架设线路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小灵通的无线接入技术应该说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政府批准后,小灵通并没有上山下乡,相反直接进入城市,并快速发展起来。
  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曾经试图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在短短数月内,该部一连下发了4份文件。
  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各地中国电信分公司的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等待评估。这份文件几乎给小灵通判了死刑。而且,当时信息产业部的有关负责人强调,运营企业不要把精力放到落后的技术上,这样做是没有前途的。
  但是随后,形势又有变化。同年6月29日,信息产业部下发了《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明确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定位为“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这实际上间接承认了小灵通的经营事实。
  这之后,小灵通开始迅速在各地蔓延开来。针对这一情况,信息产业部又于2000年11月第三次发文,要求提高小灵通的月租费和通话费。
  在相隔不久的2001年2月,信息产业部又第四次发文,对小灵通收费提出明确要求,规定了两种收费方案:一是月租费25元,每分钟通话费0.2元;二是月租费35元,每分钟通话费0.15元。
  从这“四道金牌”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在尽力控制、限制小灵通的发展,包括利用价格杠杆、规定大城市暂不发展小灵通等。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不仅小灵通资费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真正按文件要求制定,而且,小灵通早已进入了像深圳、杭州、昆明这样的大城市。
  价格优势巨大 政府左右为难
  小灵通为什么在市场上能如此灵通?其实奥妙很简单:便宜。由于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因此各地电信部门在定价时谁也没有理会信息产业部的规定,都按照市话价格执行,也就是3分钟两毛钱。一边要双向收费,1分钟4毛钱,一边是单向收费,3分钟2毛钱,小灵通对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竞争力不言而喻。虽然小灵通在技术上落后,手机差不多除了通话功能,别的什么功能也没有,但是毕竟有不少消费者只要通话服务和价格低廉,因此小灵通受宠于这部分消费者也是很自然的事。
  那么,市场认可的东西,为什么政府要限制?其中重要原因是小灵通的技术落后。据有关专家介绍说,小灵通主要采用了PHS技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技术体制,PHS已经证明不可能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标准。而且由于基站发射功率小,基站数量太多,每几百米就要一个,很不适合在城市发展。此外,由于技术原因,小灵通的无线通话系统信号不稳且慢,通话质量较差。而且,PHS技术在日本、泰国等地迅速衰败的命运也是前车之鉴。
  1995年,日本三大公司NTT、DDI、ASTEL相继开通PHS业务,到1997年日本PHS用户达到700万,发展速度惊人。但其后不久,拥有200万PHS用户的NTT于1998年2月18日宣布清算PHS业务部门,该公司在1997年的PHS运营中损失103亿日元,历年损失累计更高达2400亿日元。日本PHS移动通信系统从此一蹶不振。
  PHS在日本兴起,带有浓厚的国家行为色彩。日本曾经计划推动PHS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标准,但是PHS在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它在移动领域的失败。因此对于这样一个技术在中国是否应该大规模应用,政府肯定要采取谨慎态度。
  但是,对于小灵通的管制我们也可以看出主管部门的摇摆心态。你说它落后,可偏偏有市场,有市场就应该支持。可是支持了落后客观上就是打击先进。中国通信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被公认为最亮丽的增长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海外上市,小灵通的低价战略无疑对这两个公司形成冲击。而且业内人士都知道,小灵通由于技术的局限,不可能有持续生命力,因此,在小灵通问题上,主管部门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专家破解低价奥秘 秩序需要共同维护
  小灵通的生命力在于价格,那么为什么一项并不先进的技术能具有那么大的价格优势?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看清楚小灵通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正具有生命力。
  小灵通的价格优势来自于原中国电信的垄断地位,是新的交叉补贴造成的。业内著名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阚凯力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分析小灵通的低价现象的。他说,小灵通由于技术落后,几百米就要一个基站,而这些基站要由电路相连接。从建设成本上看,小灵通的基站是便宜,但是加上电路的费用,成本就上去了。但是中国电信发展小灵通有其别人无法比的优势,他的电路是现成的,他在计算成本时没有计算这部分成本。不计算成本当然就不考虑回收,这样不公平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别人上小灵通也好,上GSM也好,如果要用中国电信的电路,就必须支付不菲的租金,而小灵通却不用。比如,1999年,广东移动公司租用中国电信电路的费用是每分钟0.16元,是通话费的40%。虽然后来租费下降到20%,差不多每分钟8分。如果按照公平原则,小灵通也应该支付这部分费用的话,那么消费者缴纳的话费还不够支付核心网电路的租金。
  阚凯力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小灵通便宜的实质是固定电话网的用户支付了电路成本,小灵通免费搭了车,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这就好像高速公路公司开运输公司,别的运输公司要交过路费,而你自己的公司却不交,价格当然有优势。因此,小灵通价格仍然是中国电信垄断体制造成的新的不公平。
  一些业内人士还认为,小灵通的价格优势也是阶段性的。一方面,随着电信改革的深入,垄断带来的优势将越来越少。随着5月16日中国电信再次拆分,中国将有两张核心传输网。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局面将打破,交叉补贴的情况不会长久。另一方面,随着移动市场的发展、竞争的完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价格不会一成不变。一旦小灵通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手机在价格上失去比较优势,它的末日恐怕也就到了。对于消费者,如果大家都便宜,好的就成为选择的重要标准。
  一些业内专家分析,原中国电信之所以开发经营这项落后技术,其最大的动机是希望进入移动通信领域。由于没有执照,因此利用小灵通打擦边球,寻找自身的利润增长点。如果说这一举动对企业而言尚有道理的话,那么对整个电信市场则明显弊大于利。
  首先,小灵通会引发无序竞争。由于小灵通采取交叉补贴等不正当手段低价倾销,容易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其次,对小灵通的管理失控,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扭曲配置。据有关人士介绍,小灵通现在使用的1.9兆频率是今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频率,2003年以后政府要收回,分配给3G。如果小灵通无限制发展,对以后的退网带来难度。而如果3G被迫改频,那在3G投入的研发损失难以估量。从有限的频率资源看,小灵通无限制发展会造成巨大浪费。最后,小灵通对管制的规避,会形成示范效应。由于小灵通事实上成功规避了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管制,对其他希望进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企业,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