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借箭·射箭·造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8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借箭·射箭·造箭
韩玉芳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要求全党同志正确处理“借箭”、“射箭”、“造箭”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借箭、射箭、造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理论和实际、中国和外国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所谓“借箭”,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头脑,使之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它要求我们打开眼界,敞开心胸,大胆学习和借鉴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借过来为我所用;所谓“射箭”,就是要有的放矢,努力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别人的有益经验变成可行性选择和创造性实践,而不是照抄照搬,囫囵吞枣,食洋不化;所谓“造箭”,就是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它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
  在借箭、射箭、造箭这三者中,借箭是手段,也是射箭和造箭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主义之“矢”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武器,只有掌握它,才能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才能发现和捕捉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别人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只有借鉴它,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射箭是借箭和造箭的目的。借箭也好,造箭也罢,都是为了射箭,为了实践,为了应用。只有从实际出发,据“的”用“矢”,才能结出成功的实践之果。造箭是射箭的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射箭过程中,新的实践要求创造出适合于新的需要的新箭,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情况、新变化造出新“箭”,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国人民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更多的新挑战和新考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都需要我们党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如果我们丧失当年夺取政权时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就可能被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抛到后面,从而丧失发展机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为我们在新世纪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
  善于在借箭、射箭的过程中学会造箭、学会创新,是全党的责任。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离开创新精神什么工作也做不好。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同样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既勇于创新,又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这个要求和方法去做,就一定能够学会造箭、学会创新,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