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开拓农村市场需要创新流通方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8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开拓农村市场需要创新流通方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 白立忱
  我国农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非常关心和重视,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供销社作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力量,应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切实研究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策,通过体制创新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我国8亿多农业人口,2亿多个农村家庭,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市场广阔,消费潜力大。但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增幅连续下降,2001年尽管有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偏低的状况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受此影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幅急剧滑坡,农村市场不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
  造成我国当前农村市场开拓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流通方式落后导致的流通不畅,不能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是高度组织化的,流通服从于生产,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流通格局、组织体系被打破,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流通组织没有充分发育,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短期行为等比较突出,不能适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对流通的要求,难以适应引导农民进入大市场的要求。供销社作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扭转了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实现连续两年盈利,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程度,以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提高购买力;另一方面,组织适销对路、货真价实的消费品下乡,让农民手中的钱买到合适的商品。要通过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地位举足轻重。买方市场是市场矛盾的主要方面,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流通是否顺畅也决定着消费的实现程度。只有现代化的流通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在于通过创新流通方式,发展先进流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流通不畅、市场无序问题。要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优化配置农村流通资源,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村流通革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