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汗水浇灌友谊花——马里纪行(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29
第3版(国际)
专栏:连载

汗水浇灌友谊花
——马里纪行(下)
本报特派记者 廖先旺
  在马里采访的几天里,记者切身体验到马里生存环境的严酷,但许多中国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在那里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中国和马里友谊的花朵。
  在马里锡加索大区医院,曾发生过一个关于中国浙江医疗队的感人故事。2001年10月2日下午,一辆淡黄色的出租车直奔锡加索大区医院,车上跳下几个亚洲人,随即抬下一位不省人事的病人。中国医生详细询问病人情况后,立即准备实施抢救。原来,这位病人是亚洲一个友好邻邦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医生根据症状判断为脑性疟疾,立即成立治疗小组,实施处治方案。抢救安置好病人后,大家才开始吃饭、休息。3日凌晨4时,病人尿色突然出现墨黑色,尿量明显减少。中国医生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直至4日下午3时,病人逐渐苏醒,开始呻吟并呼唤着亲人的名字。当这个国家使馆负责人从首都巴马科赶到医院,看见同胞得到及时救治时,激动地说:“中国医生是我们工程人员的救命恩人!”
  巴马科往北200多公里的塞古市附近,由于许多中国专家组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那里多年,于是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地名,如“中国路”、“北京站”等。离塞古5公里处是中国援建的纺织厂,10公里处是中国医疗队驻地,80公里处是中国援建的糖业联合企业等。
  马里纺织公司的前身是中国无偿援助的企业,职工达到3000多人,但企业移交马方后不久便陷入困境,欠下大笔债务。应马里政府请求,1994年中国政府增加优惠贷款,与马方组成合资企业。仅仅几年时间,通过20多名中国技术管理专家的辛勤劳动,基本扭转亏损严重的局面,这家老企业重新焕发出青春,引起马里政府的关注。
  谈起这些事情,中国专家们动情地说,在非洲国家管理企业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由于当地法律对债权人保护力度不够,造成企业赊销出去的产品、货款有时难以及时收回,企业又无法采取强制追债手段,而打官司既花钱又费时间,等等。但这些困难都被中国专家克服。
  记者来到中国纺织专家的住地,进门就看见一幅巨大壁画悬挂在墙面上,旁边写有一副对联:“三方牵挂四海为家,一人奔波两头难顾”。只要站在这副对联前,就会感受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不远万里在异国他乡以苦为乐的精神风貌。(全文完)(本报阿比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