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赤眼蜂是玉米螟虫的“克星”,在吉林成了农家的“宠物”。可是,农民自家花钱买蜂来放,赤眼蜂却往邻家地里飞。这种“自家吃亏邻家乐”的事谁愿干?那么,防治玉米螟虫怎么办——谁来为赤眼蜂埋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30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赤眼蜂是玉米螟虫的“克星”,在吉林成了农家的“宠物”。可是,农民自家花钱买蜂来放,赤眼蜂却往邻家地里飞。这种“自家吃亏邻家乐”的事谁愿干?那么,防治玉米螟虫怎么办——
谁来为赤眼蜂埋单?
本报记者 潘岗 高云才
  玉米螟虫,是钻进玉米秆里“兴妖作怪”的一大害虫。但是,如果把针鼻儿大的赤眼蜂放飞到玉米地里,它就能钻进螟虫卵里,把螟虫消灭在“摇篮”之中。
  这种好事,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赤眼蜂不认农家的地界,东家掏钱买蜂放蜂,相邻的西家不花钱跟着受益,这一来,东家觉得自己成了“冤大头”,下次再不买蜂来放了。玉米螟虫猖狂起来,吉林省种的玉米,一年就损失数亿公斤!
  这事,让吉林省省长洪虎很着急。今年“两会”期间,他由此向代表们发问:消灭玉米螟虫,谁该为赤眼蜂“埋单”?反映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一家一户小生产与科技推广需要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战神”为何难显神威
  吉林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主产区,全省玉米种植大数是3000万亩。从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间,有7年是玉米螟大发之年。去年螟虫发生面积达2650万亩,占播种面积90%,玉米减产近一成。
  吉林省农委和农技推广站的同志告诉记者,玉米螟属于蛀食性害虫,繁殖能力极强。几十年来,吉林各地尝试了许多方法,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成本低,效果好,种出的玉米无污染、无公害。如果都放赤眼蜂,全省每年可减少玉米损失10亿公斤。
  在吉林农大生物防治研究所赤眼蜂繁育基地,我们在40倍显微镜下看到了赤眼蜂的真面目:两只眼睛向前凸起,摩拳擦掌,一副“战神”模样。据悉,吉林赤眼蜂种采集于长白山高海拔地带,通过人工驯化后产卵,制成商品蜂卡冷藏备用。这种繁育赤眼蜂的技术为我国独创,杀螟率达到68.67%。副所长孙光芝说,每亩玉米放蜂量需要1.5万头,用三个蜂卡就够了,成本只有1.2元左右。从1989年开始,吉林农大累计放蜂1855万亩,最高年份放蜂300万亩。
  效果真有这么好吗?在公主岭市环岭乡迎新村,我们见到74岁的老汉胡青林。他说:“俺种了一辈子田,还没有见过哪种农药有赤眼蜂这么好使,那可真是虫口夺粮啊!”
  但是,近些年,吉林省放蜂面积却越来越少。1987年到1998年,年放蜂面积均在400万亩左右,其中1996年放蜂面积700多万亩。1998年后逐年下降,去年仅放了200多万亩。结果,去年玉米螟发病率高达90%,局部地区玉米“全军覆没”。
  在吉林,我们看到了赤眼蜂推广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尴尬境地:一方面是放蜂企业有蜂放不出去,国家投巨资建成的育蜂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有些因农民拖欠蜂款而停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因螟虫泛滥,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
  农民“埋单”的可能性
  小小赤眼蜂,是农业产业化实施中的一个难题。关键问题是,谁来为赤眼蜂“埋单”?是农民,还是放蜂企业,或者政府?
  谁受益,谁投资。有人说,农民是受益者,投资主体应该是农民,可目前农民又不愿意投。农民真的不愿用赤眼蜂吗?不是。农民经济承受力差,才是根本原因。
  公主岭市环岭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胡景友告诉记者,如果粮食有好收成,能卖出好价钱,一亩地1.2元的放蜂费,农民愿意掏。可近几年,市场粮价一直下跌,农民种一垧地(15亩)收入也就是3000元,可是来年的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把头年的玉米收入基本都搭进去了。因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投入能力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投入能力十分薄弱。他说:“现在农民种粮,就是‘推碾拉磨原地打转’,没有钱去放蜂。”不得已,去年,公主岭市植保站为农民放蜂垫资200多万元,现在还没有收回呢!
  农安县曾经放蜂较多。1994年为260万亩,占总面积的90%。去年仅放了不到10万亩,原因何在?在农安县华家镇的一块地头,记者以赤眼蜂推销员身份,与正在备耕整地的刘氏父子有一番对话——
  问:“赤眼蜂对防治玉米螟效果很好,你家去年放蜂了没有?”答:“前几年放过,但我放你不放,虫子好像也没见少,没用,近两年不放了。”
  问:“如果我给你包放,就你们村这一大片地,保证虫子减少70%,你一垧地能给我多少钱?”
答:“只要能保证把虫杀下去,给你100元都行。”
  刘氏父子的话,让人思考:尽管农民收入不高,但在玉米主产区,如果有专业部门组织农民,集体放蜂,保证效果,实实在在地有个好收成,农民是乐意并且有能力为赤眼蜂“埋单”的。当然,这还要在不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前提下,组织农民通过转让、出租土地经营权形式,实行土地连片经营,为大面积放蜂创造条件。
  现阶段,指望农民为赤眼蜂“埋单”,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怎么解决?要求放蜂企业为赤眼蜂“埋单”,无偿给农民放蜂,既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也是企业经营能力达不到的。这样,政府的作用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政府“埋单”的含义
  在科技投入方面,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按WTO农业协定规定,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技术推广等,为政府一般服务,符合“绿箱政策”的要求。经吉林省植保站科研人员测算,不放赤眼蜂,全省玉米每年要损失10亿公斤,价值8000万元;而放赤眼蜂,政府只需投入80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0,难道不值得一干吗?
  采访期间,记者得知洪虎省长作出批示,以“省长基金”补助赤眼蜂生产企业和供蜂中间环节。今年吉林省计划放蜂600万亩,政府拟投入840万元。省农委科技处处长于文波说:“放蜂1亩地,政府投入1.4元,如果农民再投入1.2元,合起来就是2.6元一亩。这样,放蜂效果将会凸现。”
  但是,赤眼蜂推广难的问题,并非政府拿出一笔资金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良性投入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问题专家崔传义认为,这个机制是通过政府投入的带动,让农民把有限的资金也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之中,共同推动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当然,目前应是政府拿大头,农民拿小头;待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时,则应由农民拿大头,政府只拿小头作为适当的补充投入。为赤眼蜂“埋单”,政府要加大投入但不是包办。
  其次,政府指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发育完善,是从根本上帮助农民“埋单”的举措。
  这一点,在吉林已经呈现出比较好的势头。目前,吉林已经涌现了包括德大、黄龙、赛利事达等一大批以玉米为工业原料的龙头企业。因为玉米生产基地建设,关系到这些龙头企业的生存,在利益趋同的前提下,组织基地农户进行赤眼蜂防螟,龙头企业不仅有责任,也具备“埋单”能力。
  第三,政府指导赤眼蜂生产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科技服务,降低赤眼蜂成本,也是帮助农民“埋单”。
  吉林农大生物防治研究所前几年就将赤眼蜂卖到了湖北、广西等地防治甘蔗螟虫,价钱不菲,该研究所也因此做到了“堤内损失堤外补”。吉林省的植保工作者说,目前,还有不少农民由于掌握不好放蜂技术,影响了放蜂效果,因而对赤眼蜂防螟作用将信将疑。看来,有了好的农业科技,若让农民真正应用,还须加大科技指导与服务。
  松原市市委书记杨绍明的一番话说得在理:“赤眼蜂推广难,从现象上看,农民存在着认识和财力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村经营体制不适应新的形势、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等多种深层次问题的反映。在当前农村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土地规模经营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国家应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进行科技补贴放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