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说唐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30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名家茶座

说唐装
柳萌文 苗地图
  唐装,说白了,其实就是中式服装。不知是哪位高明的智者,给它起了这么个好名字,于是就显得有了厚重文化。在上海APEC会议上,又经过几十位各国政要一穿,一夜之间身价忽然大增。随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都有人或做或买唐装,追赶时代潮流。敏感的媒体再一扇乎,穿唐装就成了时尚,让商家着实火了一把。
  在此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就是谈遭冷落的中装,并对坚持穿中装的作家——那位写过《那五》的邓友梅,表示了我由衷的敬佩。当然,友梅兄穿的那种对襟袄,跟现在展示的新式唐装,从样式和色彩上都无法比,但是他能长期坚持穿,足见他对这种服装的喜欢。奇怪的是这次他没有赶潮流。倒是我认识的另一位作家,写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张贤亮,穿着蓝地白花的新式唐装,出现在电视新闻的镜头里。贤亮兄的一表人才文坛公认,高高的个头儿,匀称的身条儿,穿上这种唐装更显得帅气。
  我们曾经有过黑蓝衣着的年代,被人戏称过黑蚂蚁、蓝蚂蚁,一直到允许讲究生活的美好了,这种服装单调的情况才改变。无论男女老少各色职业的人,这时都在追求服装的个性化,色彩斑斓,式样众多,表现出我们泱泱大国的包容气量。一些有眼光的年轻服装设计师,乘势开始挖掘中式服装的文化内涵,曾经设计出诸如“紫禁城”的套装,给丰富多彩的世界服饰,又增添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儿,让国外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服装,不得不重新估量它的价值。就连举办多年的大连服装节,都引来世界关注的友好目光。
  我是个穿衣随便的人,翻箱倒柜也没几件像样的衣服,却很愿意观赏服饰表演,因为里边折射出的民族风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常常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回想二十几年前,那时有谁穿得略微好点儿,过不了几天,准有顶“资产阶级”帽子给你,所以再怎么爱美的女人,穿花衣服外边总得罩件蓝布衫或灰布衫。到了“文革”时期兴穿军装,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又都是一水儿的宽大绿衣裳。有一幅叫《全家福》的漫画,就是讽刺当时这种独特的穿着现象,看后不能不为其唏嘘感叹。
  经历了这样的过去,如今,再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来看今天多姿多彩的服装,我觉得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宽松的勃勃生机。我非常赞成今天这种服装多样化。在南方一座二十层高楼上,我观赏过街上流动的人群,那简直是一条“五彩河”,从我眼前畅快流过,这景色实在太美太美啦。我以为,时尚的唐装只是今天这“五彩河”中的一彩,我们的服装永远应当是多姿多彩的。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千万别再来一窝蜂的鼓噪。(附图片)
  ——妈妈,你的唐装真酷!
  ——这是你奶奶做的,一直没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