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九死一生 无怨无悔——追忆林杉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5-30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九死一生 无怨无悔
——追忆林杉同志
罗艺军
  1992年春节期间,老电影剧作家林杉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在他离去后的十年岁月里,他并未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淡出。在荧屏和银幕上,仍不时见到根据他的电影剧本拍摄的《上甘岭》、《党的女儿》等影片。尽管都是些几十年前的旧作,影片中那些灌注着革命激情的人物形象,依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林杉以电影剧作而知名,由他创作(或与人合作)的剧本共拍摄了十一部电影,晚年并担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实际上,从1949年参加电影工作到逝世时四十二年时光里,作为专业电影编剧只不过短短九年。其他年代,他或担任业务行政领导工作,或作为政治运动的打击对象遭到流放。一位执著于终生献身于电影、才华卓著的艺术家,不能将大好年华集中于创作,实在是一大憾事。
  1979年,结束了农村流放生涯的林杉,调到北京担任重新组建的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1980年下半年至1981年,因影协第一书记袁文殊手术并疗养,林杉暂时代替其全面主持影协工作。那时,思想解放运动汹涌澎湃,电影艺术创新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电影评论空前活跃。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在林杉领导下工作,接触到他人品、文品和作风比较深沉的层面。
  林杉主持影协工作期间的第一个重大活动,是1981年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电影创作和理论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是“文革”后电影艺术家第一次学术性的大聚会,林杉等几位影协书记坐镇。不过,出面主持会议的,则是包括我在内的《电影艺术》和《大众电影》两个刊物的副主编。林杉的意图是,像他这样的书记处成员,均已年过六旬,要把年轻的推到第一线,培养接班人。他的这个观念,始终贯穿他在影协的工作中。
  这次座谈会的主旨为“民主、争鸣、团结”,一反“文革”中“专制、一言堂、斗争分裂”的风气。这也是林杉新时期伊始一贯倡导的。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观摩1980年新完成的有代表性的影片,从讨论具体作品入手,归纳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会议过半,一部有争议的影片成为会议的聚焦点,叫好的,反对的,针锋相对,到后来,气氛便有些火药味。座谈会后,影协内部总结时,有人追究责任,颇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林杉在最后发言时明确表态,如果这次座谈会有偏差,全部责任由他一人承担。一个在历史上多次蒙受不白之冤的老共产党员岂能不了解承担政治责任的严重后果?联系他的坎坷,不由人不肃然起敬。林杉1930年十六岁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被捕入狱,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才获释出狱。可直到1986年,才恢复承认他的这段党龄,此前,“曾被捕入狱”一直成为他无法挣脱的政治阴影。1957年,他与“右派分子”帽子擦肩而过。六十年代初,因向吉林省委直言长春电影制片厂反右派斗争的偏向而获罪。“文革”开始,他更成为全省第一个被公开抛出来的“黑帮”……但是,林杉一直充溢着他所讴歌的革命激情,虽九死一生,终无怨无悔。
  担任影协书记期间,林杉还兼任复刊后的《大众电影》主编。他当主编时,创造了《大众电影》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最高发行量达到每期九百六十万份!除客观条件外,林杉领导的整个编辑部挺立时代潮头,密切联系电影观众的办刊方针,创造性的思维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则是《大众电影》畅销的内在因素。兹举两个事例,以见一斑。
  《大众电影》1979年复刊之始,积极筹划恢复该刊举办的“电影百花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原由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提议创立。第一届、第二届百花奖的评选,给电影评论带来了民主化的清新之风,密切了电影与观众的联系。到了1964年,第三届百花奖半途夭折。从此,江青的“一言堂”专政影坛达十多年之久。《大众电影》从1980年始重新恢复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为新时期粉碎文化专制主义的桎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引导广大电影观众清除封建思想在艺术欣赏中的残余影响,树立健康、开放的审美情趣,乃复刊后《大众电影》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八十年代初,国内放映了一部英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大众电影》在一期的封底上刊载了一帧灰姑娘与王子拥抱接吻的大幅剧照。这帧照片构图优美,人物的感情纯真而质朴。但很快收到某些读者的来信,斥责刊物在重要版面上刊登“黄色”照片,将观众导入歧途。林杉和编辑部的同志抓住这个契机公开发表有代表性的读者来信,并一连数期在刊物上就这幅剧照及电影中的性爱表现展开热烈讨论。这场讨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大众电影》1980年举办的第三届百花奖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赞赏。香港有一家报纸在肯定百花奖恢复之余,对这届百花奖某些单项奖评选结果提出异议。作为影协的负责人之一和《大众电影》的主编,林杉非常重视这条批评意见,萌发了一个新设想,另创一个专家评选的电影奖。这种评选不是简单投票得出结果,而是在进行学术争鸣基础上评选,以期对电影创作起到切实的帮助。长期以来,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早有类似的动议,林杉的这个构想因此立刻得到了影协书记处书记们的支持,并得到电影界权威人士夏衍、陈荒煤、张骏祥等人的赞同。这就是1981年创设的中国电影金鸡奖。
  在林杉的晚年,我有幸能结识这样一位师友。以上所述,多属二十年前的往事。当前中国电影的现状与当年已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回忆这些往事,不仅为了寄托对一位前辈的哀悼之情;这些中国电影重大转折期的一鳞半爪,或多或少地也折射出那令人怀念的历史年代的风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