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安彩创新放异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1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安彩创新放异彩
  本报记者 赵永平 戴鹏 郑少忠
  在2001年市场低迷、国际各大玻壳厂家大幅限产之时,河南安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却新建了4台池炉,增加了10条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跻身世界彩玻业第四强。安彩集团逆势而上、再放异彩的秘诀何在?公司董事长李留恩说:“牢记江泽民总书记‘加快彩玻基地建设,为民族工业争光’的嘱托,健全创新机制,向先进生产力目标迈进。”
  “没有自主产权,就没有安彩的今天。”谈起安彩创业的坎坷,安彩二厂锥加工车间技术员韦干毅感慨万分。1991年,安彩一期工程全套引进某国的技术和设备建成投产。然而外方在技术上留下了许多“暗钉子”,一枚枚产品的下线并没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反而造成许多产品积压。外方专家在撤离时曾预言:不出3个月安彩将停产。
  果然不出所料,耗资10亿元人民币刚建成的工厂立即陷入困境,两座被称为公司心脏的锥炉和屏炉点火后,一下子变成了两个可怕的火炉,烧不出成品,一天就白白烧掉80万元,一个月就要烧掉一个中型企业!这样下去,不出几个月,公司的全部家当就要被烧个精光。
  看着仓库、广场、马路边堆放的积压品,公司上下憋足了一股劲:企业没有自主开发能力,单靠技术引进,永远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安彩一定要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集团组织技术攻关,经过几十天的艰苦奋战,“火龙”被制服了,“暗钉”被拔掉了。在整个攻坚过程中,安彩人先后攻克技术难题500多项,填补了10多项国内空白,相继开发科研项目上百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企业终于走出了困境,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安彩集团从1992年开始走出低谷,跻身世界彩玻业“巨头”的行列,靠的就是技术和实力。通过开发自主产权,安彩突破技术围城,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实行了“自我技术总承包”,工期缩短了2/3,总投资不到同规模引进的一半,节约几十亿元。
  10年来,安彩几乎对所有的技术和设备都进行了改进、改造和创新,共完成技术进步项目1400多项,其中2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成功新装备126套,解决工艺难点364项。产品由刚开始引进的3个品种,自主研制发展到6大系列103个品种,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具备自主开发新品的企业。
  走进模具厂车间,一条“创新永无止境”的条幅映入眼帘。安彩的“生产、科研、教育三位一体”体制,已将创新渗透进每个车间和具体岗位。生产标兵杜永斌说,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靠守是守不住的,不创新就没出路。模具开发关系着产品更新换代能力,技术含量很高,要求表面粗糙度不得超过1微米,是普通头发丝的1/7。去年,杜永斌所在班组光新产品试制就搞了13次,终于解决了模具开发难题,制造效率提高5倍,使用寿命提高了8倍,新品开发速度也由过去的3至6个月,缩短到现在的一个月,各项指标超过了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安彩集团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去年7月至今,开发新品种70个,是前10年的1.4倍。安彩人还用数字模型“啃”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29英寸玻锥产量由过去的平均日产5200枚增加到现在的6300枚,产品成型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21英寸玻锥也由过去的月产28万枚增加到现在的38万枚;研磨定位块不良率由原来的2%下降到现在的万分之一……
  技术创新在安彩形成后发优势,使安彩集团由量的积累走上质的飞跃,集团已经向国际市场迈进,今年4月产品出口已经占到销售总量的56%。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