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为了农民的健康——山西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3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农民的健康
——山西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刘杰
  编者按: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民的小康。搞好农村卫生工作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山西省近年来十分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下大力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同时不断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向深处延伸,认真探索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很好成效。山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其他地方参考和借鉴。
  30多岁、正当壮年的山西省武乡县故城村农民刘福明,因不幸传染上了布鲁氏菌病,四肢无力,夜夜盗汗,不但不能再干农活,还要四处求医,卖掉仅有的一辆三轮车,仍没治好病。3年前,故城镇卫生院得到改建,增加了新设备,培训了人员,刘福明的病在家门口得到明确诊断,仅花了200多元就看好了病,现在小伙子又买了辆三轮车,欢欢实实地干起了运输业。
  近年来,山西省坚持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大抓农村院所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员培训三项基本建设,集中力量实施了“防治地方病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削峰工程”和卫生下乡“三五工程”,较好地保障了农民健康。记者最近沿太行山、吕梁山和汾河两岸跑了一圈,看到的是崭新的县乡村卫生院所和医护人员的新风貌,听到的是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赞扬声。
  “地方官要管地方病”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然而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却造成了许许多多的地方病。碘缺乏、氟中毒、砷中毒、大骨节、克山病等7种地方病长期困扰着病区人民。记者拿到一份山西省1994年地方病普查资料,看到分布在110个县市区的7种地方病,累计患病人数达390多万,患病率高达13.4%,病区人口23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0%。
  1988年至1992年,卫生部的《中国出生缺陷监测》表明:山西省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高达189.96/万,其中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为102.27/万,分别是全国的2倍和4倍。中国是世界新生儿缺陷的“山峰”,山西非常尴尬地成了“峰顶”。
  更为严峻的事实是,由于经济欠发达,山西农村缺医少药现象极为严重,全省24个县医院、39个县防疫站、45个县妇幼院和38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亟须改造,全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0%左右。
  严峻的现实让山西省委、省政府警醒。看了省卫生厅提供的紧急书面报告和电视纪实录像后,省委、省政府领导明确提出:“地方官要管地方病,党、政一把手统揽全局亲自抓,尽快让老区和山区人民由健康走向小康。”为此,山西省出台了地方病防治三年、四年和“十五”规划,同时开展了遏制新生儿缺陷的“削峰工程”,省财政为防治地方病和“削峰工程”增拨专款,一批专业防治机构和防治队伍得到加强。
  经过多年努力,山西地方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碘缺乏病为主的地方病基本控制在了国家规定标准之内,呆、傻、聋、哑、克汀病患儿出生现象很少发生,病区儿童智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1997年山西省又提出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重大决策,重点解决全省50个贫困县的县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危房问题,加强全省594个中心卫生院的房屋和设备建设,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大力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突出农村乡镇村卫生院所建设,下决心使老区和山区人民从根本上走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怪圈。
  “对农民兄弟要有感情”
  山西省卫生厅长李俊峰有句口头禅:“做农村卫生工作,首先对农民兄弟要有感情。有了感情才能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能去克服困难,去探索农村卫生发展的道路。”同样的话,在基层采访时,还听到众多的市地县乡村干部动情地讲过。他们说,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而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无法实现全省的现代化。共识产生共鸣,共鸣促进了共同行动,山西农村卫生工作因此不断推向新台阶。
  长子县横水乡卫生院的白龙山至今还忘不了12年前的那一幕:崖底村42岁的农民马吉生打树叶时不慎摔成脑外伤,因为乡卫生院没有抢救设备,村里人抬着伤者跑了40多公里山路,拐了120多个弯道,等送到县医院时,伤者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1997年全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横水乡第一个响应新建卫生院,省市县资助8万元,乡里自筹16万多元,农民自发地出义务工,推掉了一个小山头,建起了一座“小洋楼”,购进了X光机、B超机,以及化验设备等。新任院长白龙山带头到外地学习进修,提高医护水平。3年前,与马吉生一样摔伤了脑袋的庙底村农民万聚发,在乡医院被成功地施行了手术,住了12天医院,花了400多元就痊愈回家了。
  正是因为对农民兄弟有真感情,“农民健康工程”在山西各地红红火火地铺展开来。晋城市提出“百万农民健康行动”,运城市、临汾市开展了“百所乡镇卫生院大会战”,长治市坚持撤并乡镇不撤卫生院,大同、吕梁、忻州等市地都把“农民健康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抓得紧而又紧。竞聘上岗的长治市卫生局局长赵坚上任不到一年就跑遍了全市所有的乡镇卫生院,他说:“农村需要医疗,农民呼唤健康,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农村卫生工作搞上去。”截至目前,全省80%左右的县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站完成了改建新建任务,90%以上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经过改建维修焕然一新。全省县级医疗机构中有650人获得在职本科医学学历,5700人获得了医学在职大专学历,有4.5万多名乡村卫生技术人员接受了正规化系统培训。
  “农民治病也需高科技”
  5月10日,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中心卫生院引进全数字彩色多普勒和卫星远程会诊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并举行了隆重的剪彩庆贺仪式,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影响。而让人为之一振的是被誉为“全国百名优秀卫生院长”之一的严耀国对这件事的远见卓识。他说:“老百姓看病不是不需要高科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件’显然不行了,‘新三件’X光机、B超和心电图也遇到了新挑战,我们必须把医疗工作定位在高科技上,让老百姓看了病,还要受一次现代化卫生工作的教育。”
  临猗县是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较好的县份之一,经济发展给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孙吉镇1997年就在新三件的基础上引进了CT和美国产黑白B超、日本多导联心电图机。科技办院让孙吉镇医院尝到甜头,医院业务量较前提高了3倍多。如今,卫星远程会诊又把北京医疗专家中心的专家们请到了黄河岸边的孙吉镇。
  记者了解到,在全面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上,为适应农民需要,去年6月,山西省开展了以对口援助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下乡活动,推出了卫生下乡“三五工程”,即由省市地县医疗机构分别对口援助50个贫困县医疗卫生机构、500个乡镇卫生院和5000个村卫生所,通过对口援助,使卫生下乡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相结合,与“农民健康工程”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卫生工作和经济建设。
  “三五工程”实施期为5年,这是新时期山西农村卫生工作的又一创造。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半年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组织卫生下乡医疗队1156支,派出医疗队员7200多人次,诊治患者49万多人次,做疑难手术2400多例次,推广新技术、新项目700多项。“三五工程”卫生下乡给农民送上了一支支信得过、用得起、留得住的流动医疗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