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山乡喜引甘泉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2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山乡喜引甘泉水
本报记者 李忱 王方杰
  “因为来了‘三个代表’工作队,我们村700多群众才吃上了山泉水。”5月21日,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最偏远的金禅口村,回族村民马成荣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山泉水一来,我们不仅解决了吃水难,原来靠天收成的1100亩旱地也能变成稳产高产田了。”
  海拔3200米的北山深处金禅口村,是一个汉、回、藏、土、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子。林木葱茏,风景秀美,但交通不便,吃水困难。
  说起以往的吃水困难,马成荣刹不住话头。过去,村民吃水,只能到2公里外的山脚下的大通河里人抬驴驮。夏天,山洪暴发,河水浑浊,驮回来的水两三个小时才能澄清。冬天河边溜滑,每年总有四五十只羊和七八匹大牲畜掉进冰窟。因为没有水,1000多亩地只有靠天收成。风调雨顺的年头,每亩能收100公斤春小麦。年景差时,一亩地只收四五十公斤。
  其实,山上不是没有水。金禅沟有一股山泉形成的地下暗河常年不息地注入大通河。找到泉眼,让它造福村民,是金禅口村民多年的梦想。解放以来,村民们三番五次地进行尝试,都没有成功。5年前,村里集资上万元,再次上山寻找泉眼。但工程远比想象的困难,在离村4公里的山沟里挖出一个大坑后便草草收场了。原来的村民小组长、藏族村民朵生仓告诉记者:“当时,乡亲们已经泄气了。祖祖辈辈都没能解决的问题,看来我们也没法解决。”在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水的问题。
  回族老汉马金全永远忘不了去年7月26日。那天,在州、县、乡干部组成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驻村工作队的主持下,金禅口村饮水工程终于在欢快的爆竹声中隆重开工了。县水电局派来了技术员,通过勘测,确定了进水池和截流坝的方位和施工方案,送来了80吨水泥和3000米管道。县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和乡镇干部也赶到工地挖沙抬石。见此场景,感奋不已的金禅口村民倾尽全力,日夜奋战,先后捐款3万多元,投入9000多个义务工,挖出土石3906立方米。在工程的关键时刻,240名村民连续不停工作5天5夜,建起了长43米、宽15米、深18米的进水池和长43米、底宽3米的截流坝。
  2001年10月23日,甘甜醇美的山泉水终于引到了村里。在通水仪式上,全村男女老少欢呼雀跃,感谢“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
  村支书李朝阳说,整个工程才完成了60%,显示的效益已非常可观。全村今年可节省提灌浇地的电费3万多元,可使原来的1100亩旱地提高单产8倍到10倍,达到四五百公斤。目前,饮水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到今年10月,山泉水就可直接引到各家各户。
  互助县委书记王太学告诉记者,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来,全县已有1848名干部深入山大沟深的穷乡僻壤,解决了5138户23120人的饮水困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