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打造名牌青岛——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4
第2版(要闻)
专栏:

打造名牌青岛
——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李长虹 宋学春
  青岛融山、海、城为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万国建筑博览”体现着这座城市的传统特色;五四广场、海滨大道和众多的小广场、小花园、雕塑群则展示着青岛的现代城市风貌。在青岛采访,不仅能看到海尔、海信、青啤等驰名企业漂亮的总部大厦,更能感受到青岛人不断提高的创新意识和文明素质。
  创建文明城市正使青岛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构建两个环境
  从青岛老城区八大关沿海滨大道东行,沿途花园、草坪、广场相连,一对对新郎新娘在路边和海滩上拍婚纱照,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游览、休憩,白色的婚纱、红色的阳伞、造型各异的雕塑、绿色的草坪相映生辉,构成了青岛美丽的城市景观。
  青岛的环境美得益于保护,也得益于建设。为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风貌,青岛城区向东部扩展。1992年,青岛采取统一出让土地、统一开发的办法,使一个规模相当于老市区的现代化新城区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金融、商贸、办公、旅游核心功能区。同时,青岛着力抓青岛港和高速路、通讯、市政、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为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青岛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先后对卫生垃圾死角、违章建筑、占路市场、大气污染、非法广告等开展专项治理。截至去年底,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连续两年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5%,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青岛市提出:决不把棚户区带到21世纪。从1997年起,青岛投资26.5亿元,彻底改造老城区剩余的24片“棚户区”,使2.36万户居民住进了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智能化小区。
  青岛市中心有个公示大厅,市政建设规划都要在此公示,听取市民意见。地处海滨黄金地段的汇泉湾,原改造方案有绿地也有房屋,市民有意见,市政府修改方案,增加活动场地并植树,使汇泉湾成为市民的休闲、健身场所。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认为:“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叫文明城市。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不能较快地增强,市民们不会满意;生活环境搞不好,群众也不会满意。”
  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从“缺位”的地方“补位”,为营造良好的软环境,青岛推行“阳光政务”,把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从2001年起,青岛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入手,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减少了,各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也减少一半多。各市、区政府职能部门“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大厅”办公,办事效率大幅提高。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艾默生控股有限公司来青岛投资,当天就取得了营业执照。目前,在青岛投资注册的外资企业有上万家,已开工生产的有5000多家。
  培养两种意识
  青岛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十分注重培养市民的文明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天傍晚,青岛经济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一则消息:一位外地打工妹不慎割伤颈部动脉,正在铁路医院抢救,急需AB型血,愿献血者请速到青岛铁路医院。消息播出后不久,数百位青岛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向铁路医院。一些出租车打出标语:凡到铁路医院献血者乘车免费。
  无偿献血是青岛人的骄傲。1999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至今,全市无偿献血的市民已达40余万人次,献血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居全国首位。
  记者在青岛多次遇到婚礼花车,都是普通的出租车,大多是两三辆。一问,这是市政府1995年定下的规矩:举办婚礼不能用公车,用出租车也不能超过5辆。如今的青岛人形成了习惯:举办婚礼不讲排场、不比阔气,结婚时有人去栽树,有人去献血,有人去做志愿者。
  每逢节假日和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期间,青岛街头会涌动着许多“小红帽”,这是青岛青年志愿者在行动。青岛市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有11万多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他们开展的“假日志愿向导”、“周日志愿行动”、“朝霞重晚晴”活动,成为青岛市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为提高市民素质,青岛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教育网络,拥有240多所市民文明学校。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成为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青岛市正在开展《道德组歌》合唱竞赛,这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编写的。机关、市民、中小学生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歌曲。
  跳出青岛看青岛,面向全国看青岛,面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看青岛。不在省内论英雄,要在全国比高低。青岛就此开展了大讨论,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榜样,从更宽视角和长远观点审视青岛发展的战略定位,积极营造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氛围,努力使创新成为城市的一种素质、一种风气和一种文化。
  青岛被誉为创新之城:在全国率先实行医务人员聘用制;率先进行副局级干部公开招聘和待岗制、干部公示制;率先实施居委会直选;建立第一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在全国最早注册了服务品牌;建立全国最早的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建立全国首家有形建筑市场……还有长途汽车站首创的“托运老人”、“邮寄儿童”服务等。这一连串的首创正是青岛人文明新观念的体现。
  塑造两类品牌
  青岛是座出名牌的城市。企业名牌战略实施10年来,青岛陆续造就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海内外驰名的品牌。
  企业名牌的成功给了青岛人启示,他们从中看到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突破口,着手在不同领域实行品牌带动战略,开创行政和服务行业品牌。记者在青岛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正在创一个品牌”。
  1999年,青岛市委提出“学海尔”、“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激励各行各业为市民提供文明、真诚、优质、周到的服务。
  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认为:“名牌和品牌是方向,是动力,是效益,也是一种文化。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地位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的结合所构成的,而这种名牌和品牌恰是两个文明的结合体。这样的名牌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就好了。”
  在窗口行业,这种周到的服务表现得更直接、更全面。青岛交运集团率先发起“情满旅途”车站服务、客运服务,这也是全国公路客运业的第一个注册商标。
  名牌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市场号召力。不仅“情满旅途”的长途车、公交车很受欢迎,服务品牌用到集团的其他产业,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青岛还有公用服务呼叫中心“98111”热线、海慈医院“温馨服务站”、“海之情”青京列车、青岛电信“情传万家”、青岛热电“暖到家”以及“海滨小金”、“公交张锋”等服务品牌,城市服务文明的大厦就是由这些品牌一砖一瓦砌成的。
  名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两个文明建设结合的载体和结晶。城市在创立名牌的同时,名牌也提升着城市的文明水平。近几年,青岛市赢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众多荣誉。(附图片)
  压题照片:青岛海滨一角。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