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感受罗中友好——访罗纪行(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4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感受罗中友好——访罗纪行(上)
本报记者组
  罗马尼亚是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本报记者组访罗期间,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怀有深情厚谊。
  记者组是应罗外交部邀请成行的。行前,罗驻华大使约安·敦卡热情地会见了我们。他说,他刚进入罗外交部工作时,就经常看到罗方把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译成罗文,因此对人民日报很有感情。谈到现在的罗中关系,他显得格外兴奋。从敦卡大使的话语中,我们体会到罗中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非同一般。
  罗驻华使馆的新闻官米哈依拉·杨库女士负责联系记者组的行程安排。她不仅中文说得流畅,而且从联系采访到安排记者组住宿、用车等具体事宜,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她说,“我把安排你们记者组访罗作为一件重要任务来完成”。米哈依拉发自内心的热情,源自她对中国、中国文化及中国人民的热爱,令人感动。
  劳拉—玛丽亚·沃伊库是陪同记者组全程采访的罗外交部新闻司官员。几天的交往接触,记者组成员都把她看成是朋友,亲切地叫她“劳拉小姐”。劳拉待人诚恳,办事认真负责。她介绍说,她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不久前才从韩国学习回国,本报记者组是她进新闻司以来陪同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她感到非常荣幸。劳拉说她很喜欢中国,她们家里陈列了不少中国的工艺品,都是她当飞行员的父亲从北京带回去的。劳拉每天一大早就要乘公共汽车从较远的住处赶到宾馆,陪同我们采访后要很晚才能回家。我们离开罗马尼亚的前一天,她陪同我们前往旅游名城锡纳亚采访后,又带我们参观布拉索夫市和布兰城堡等,回到布加勒斯特已是深夜,翌日凌晨她又从家里赶来宾馆送我们到机场,那天她只休息了三四个小时。后来我们了解到,她是忍着丧父之痛来陪我们的——10多天前的一个傍晚,她的父亲在路边散步时被一辆汽车剐倒受伤,不治身亡,年仅50多岁。可以想见,这一飞来横祸给她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心灵创伤。可是,在6天的行程中,劳拉给记者组成员留下的只有甜蜜的笑靥和不知疲倦的身影,让人丝毫觉察不到她大祸过后的悲恸。
  罗中人民的友谊是两国发展政治、经贸关系的坚实基础。罗众议院外委会主席拉杜·波德戈雷亚努对我们说,罗中两国之间有着传统友谊,尽管两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很大变化,但两国关系没变。罗议会各党在发展对华关系上意见一致,因为我们两国在很多问题上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罗外交部国务秘书克里斯蒂安·迪亚科内斯库先生说,罗政府的外交重点有4个,其中之一就是“发展同罗有特殊伙伴关系的国家的关系,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因为一方面,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另一方面也是罗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伙伴,“我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过,在中欧地区,罗马尼亚是中国靠得住的伙伴”。
  关于罗中经贸关系,接受采访的罗官员都认为,加强和发展罗中经贸关系还大有潜力可挖。2001年罗中两国的贸易额为3.54亿美元,虽然较前一年增长18.9%,但远低于1979年所达到的历史最高水平(10.94亿美元),究其原因,一是两国贸易体制有重大变化,过去是以货易货、记账贸易,现在多为现汇贸易;二是过去从罗进口的很多产品现在中国不仅能制造,而且还能出口。罗方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罗加入欧盟将给双边经贸合作带来更加美好的前景。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将更加开放,给外国提供更多的商机;另一方面,罗正在大力发展经济,将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与中国拓展经贸合作。罗工业与资源部国务秘书米哈伊·贝林德说,罗正积极筹组一个强大的经贸代表团于今夏访华,这对发展两国关系将有很大促进作用。(附图片)
  在罗马尼亚阿尔杰什修道院门前,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要求拍张照片刊登在中国的报纸上。本报记者 刘水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