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三个“不等于”引出的思考——鄂城区乡镇干部心系农民服务农民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6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三个“不等于”引出的思考
——鄂城区乡镇干部心系农民服务农民纪实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记者 杜若原
  去年11月,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在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乡镇干部定好各自的联系点、带上行李住进了农户家中。这些天天在田间地头打转的基层干部,在真真切切面对农民时,却碰上了一件又一件“稀罕事”。
  一个北风凛冽的上午,泽林镇党委书记夏子卿刚刚住进大山村,一位中年寡妇带着患病的两个儿女找上门来,说村里欠她3800元钱,6年讨不回一个子儿,孩子没钱治病。夏子卿懵了,从来只听说村民欠村里的钱,这种“倒欠钱”的事是第一次碰到。
  不深入不知道,一深入吓一跳。此事在鄂城区委和广大驻村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过去,他们总认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年累月与农民打交道,自然就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针对乡镇干部中普遍忽视自我教育的倾向,鄂城区委响亮提出:身在农村,并不等于心系农民;工作在农村,并不等于熟悉农村;天天与农民打交道,并不等于完全了解农民。
  这三道不等式准确地量出了乡镇干部与农民在感情、思想上的距离和隔阂。鄂城区委书记刘沐珍说:实践“三个代表”,让群众感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首先要解决好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为此,鄂城区乡镇干部和区直机关、市里下派干部一起分别组成260多个工作小组,自带行李进驻全区各乡镇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乡镇干部下来“蹲点”,一“蹲”就是十天半月;住户干部一住就是三四个月。
  乡镇干部住村入户之后,怎样才能了解群众“难”在何处,“怨”在哪里,“忧”为何事?鄂城区委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作方法问题,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深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以真情换真心。区委适时提出驻村干部要坚持“四必访”:即矛盾多、问题多的村必访,群众意见多的村组必访,五保户、特困户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
  在沙窝乡偏僻的加奖村,一位乡干部走进一间严重倾斜的土砖房,看见一家人挤成一团,房子随时可能倒塌……这位干部掉下了愧疚的眼泪,他转身找到村干部,商量如何帮助这个特困户拆掉危房、建造新房。像他这样的驻村干部目前已深入全区1426个贫困农户家中,做实事3700多件,其中为530个特困家庭解决了急迫的住房、治病、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
  干部进村后,埋头为老百姓办实事。可是在汀祖镇,一些村民并不怎么领情,甚至传出风凉话,说这是干部们图表现,求政绩。热心遇上冷脸,这是为什么?鄂城区委主要领导和镇干部挨家挨户与农民谈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村民们不仅对一些乡镇干部“居高临下”的作法心存疑虑,同时也怀疑干部的“热情”能持续多久。鄂城区委清醒地意识到:在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那种从干部主观意愿出发,“一厢情愿”地为群众做好事的作法,虽然可以收一时之效,但群众更看重的是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
  从那以后,汀祖镇驻村干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逢事必议,问计于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驻村干部梳理出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几个问题,比如水利设施陈旧、吃水用电困难、封建宗族意识抬头、文化生活匮乏等,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干群一齐修通了水渠,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低价电,不仅改善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驻村干部还与村民一道撤掉村里的几处祠堂,将它们改造为文化场所,村民们拍手称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