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做大、做小与做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6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做大、做小与做强
江曾培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说过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其实,大也有大的长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那么八面威风,声震京华,不就是因为“大”吗?试想,哪个小户人家能上演这样一出绮丽而空幻的“红楼梦”?
  不过,王熙凤的话,又确实点出了“大”也有“难”的另一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和小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在某种情况下,大比小好;换了一种情况,也许小比大好。比方说,大船能抗风浪,要飘洋过海,就宜坐大船;然而,“小船好掉头”,在小河里航行,却宜乘小船。时下,不少企业想把规模搞大,联合起来“造大船”,以增强竞争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这一想法是好的,但不宜把它视为惟一的出路。要知道,市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市场的资源配置也应是多元化的,在竞争中,“大”固然有力量雄厚的优势,“小”也有机动灵活的好处。到底宜大还是宜小,须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定。一味恋“小”不可取,盲目求“大”也要不得。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说北京的一些小公司在“小”上做出很好的文章。有家小小摄影公司,瞄准北京城区危改拆迁工程,专门为拆迁户拍摄旧宅旧貌,精心制成VCD,为拆迁户留下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回忆。拍摄十分钟,收费二十五元,生意火爆。还有一家劳动服务公司,为客户电脑录制名片,每百张收费三十元,也深受欢迎。还有家专门为汽车清洗车座座套的小公司,也是顾客盈门。这表明,小企业只要抓住市场的脉搏,开拓为消费者所需要的特色经营和特色服务,也是能做出“大”文章的。
  前几天,上海有家报纸上还有这样一条大字标题:“南京路上什么最赚钱”。按一般想象,该是“老凤祥”、“老庙黄金”里的金首饰、钻石戒,该是时装公司里的款式新颖的服装,该是新世界、市百一店里的彩电、冰箱、空调。然而,这些都不是,最赚钱的竟是那些最不起眼的售价仅为一二元的即食休闲小食品:熏蛋、凉粉、烤肉串、蛋糕、豆腐干、珍珠奶茶等。这条路上的泰康食品,有一个三平方米的自制食品柜台,最忙的一天售出熏蛋一万只,熏鱼块二百多公斤,三位营业员加上帮忙顶班的总经理,一天销售额高达七万元,利润三万元左右。这家店的总营业面积也只有二百二十平方米,去年每平方米创纯利三万元,而“老庙黄金”南京路分店营业面积有一千二百平方米,去年每平方米创利只有零点四万元,与泰康公司的差距之大,令人咋舌。这种小商品卖过大商品、小商店超过大商店的情状,说明小也不小,只要操作对头,适应市场需求,小中也可出大。
  由此看来,对大与小本身的长与短,要辩证地看;对大与小的相互关系,也要辩证地看。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与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于此,似不宜笼统地都要求“做大”,当然,也不宜安于“做小”。无论是“做大”还是“做小”,都应着眼于做强,都不要像贾府那样徒有其表,只有外面的空架子,“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做强,按时下的用语,就是要重视内涵的发展。内涵结实了,大也强,小也强,大小结合在一起,整个社会也就强盛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