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教育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推进,同时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相应的教育质量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扩招:引发高等教育质量观更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4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教育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推进,同时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相应的教育质量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扩招:引发高等教育质量观更新
焦延中
  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1999年为160万人,2000年为220万人,到2001年扩大为260万人。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是近年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百姓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教育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推进,同时,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相应的教育质量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里的关键在于衡量尺度。如果从新世纪的视角看高等教育质量,就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学术性标准,而应当从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等多方位来认识,从而树立起整体和谐发展、个性特色多样、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创新精神和具有战略眼光的全面质量观。
  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应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度量依据
  教育是使人社会化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手段。因此,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首先应当是是否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3年扩招的实践证明,社会高兴、百姓满意,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土壤更加丰厚。
  扩招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只有主动面对国家将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等,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有效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可以说,扩招以与之匹配的教育教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新世纪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招还大大地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通过拓宽高考的“独木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了新的平台。经过3年持续扩招,普通高等学校年招生量增长1倍以上,平均年递增34%;而1985至1998年13年间年招生量平均递增只有4.4%。
  可以说,扩招通过重视对教育和“人”的投资,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方位的增长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足足加快了5至10年。
  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应当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把握基本国情,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数量发展离不开质量的保证。长期以来,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和薄弱的条件下发展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任务十分繁重,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使得我国教育发展数量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因此,我们曾经习惯于以数量和规模来谈论教育的发展。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保证有时会产生矛盾。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就可能降低质量。而没有质量的数量,最终也就没有了数量。
  其次,结构和效益也是教育发展的合理内涵。过去我们谈发展时对结构注意得也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致力于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更进一步地明确,结构问题应当作为高教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即发展本身既包括规模和数量的扩大和增长,也包括结构的优化和动态调整。否则,由于结构不合理,即使规模数量得到了发展,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穷国办大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难以改变的基本格局,高等教育经费紧缺是发展的一个很大制约。但是,我们不能只维持高等教育的规模不变或只以很低的速度发展,因为这虽可以缓解经费困难局面,但却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缺投入,又要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为出路。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绝不是片面的规模扩展,“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其完整内涵。3年持续扩招也充分注意了这一全面发展的内涵,扩招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2001两年,教育部出台的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措施就不少于10项。
  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应当注重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在“精英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一般要用选择拔尖学术性人才的标准来衡量。但是,伴随着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迈进,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多样化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必须多样化。这也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时,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一条基本经验。
  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并促使其健康发展,近3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增长最为显著的还是高等职业教育,2001年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达到386所,在校生72万人,若包括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达到639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的54.4%。预计今后高等教育的主要增量还会集中在短期的、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对此,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质量观。既在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保持着一定规模的精英型教育,又要有适应国情特点、量大面广的大众型教育。关键是不同高等学校的定位将进一步分工明确,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互补性,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目标、服务面向、培养规格和实现途径,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从全局范围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才能具有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和对现代化建设的广泛适应性,而建筑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势必也是多样化的,才有可能做到更为公正和公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