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历史剧及名著改编之误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7
第10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历史剧及名著改编之误导
孙志强
  当年罗贯中编《三国演义》的时候是留了一点心的,他明知作品是正史、野史并用,因而加了“演义”二字,这就避免了误导读者。
  而当今许多电视连续剧的历史剧却是正剧的“壳”戏说的“瓤”了。比如前段时间热炒的《康熙王朝》,即属此类。其中许多地方充满了主创人员灵机一动挥出的“神来之笔”。
  如剧中康熙皇帝的宝贝女儿蓝齐格格,竟然冲破了层层宫禁,视皇家森严的规定和数千宫内女官、太监如无物,跑上了皇帝会见蒙古贡使的大殿上,去亲手接过蒙古贡使的书信并转交给父皇,以致被扮成哑巴随从的葛尔丹看中。还如出生在内蒙古东北部科尔沁部落的孝庄太皇太后,在看到《大清全舆图》之后,却手指图上的西伯利亚、中亚一带,激动地回忆家乡的草原,其误差真有如指着新疆说北京那么远,我真怀疑主创人员是在颂扬还是在讽刺这位辅佐了四位满清帝王的伟大女性。再如剧中的康熙皇帝在臣子面前脱靴依枕纵谈天下大事,目的是要展现皇帝的潇洒,却不知康熙皇帝自八岁起即深受其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培养,起躬行事皆有皇家风范,况且,康熙自幼延师习武,信奉武林传统的“坐如钟、立如松、躬如弓”的养生之道。即使在行猎休息或是在大节大礼大日子的欢聚时,我们从流传后世的宫廷画上也可以看到始终保持着帝王风范的康熙。怎可能出现那种现代“雅皮士”形象呢?
  这种正剧野史化、戏说化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历史剧上,也大量表现在古典名著的改编上,如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这部辉煌的历史古典名著就被删改得面目全非,一百单八将拍成了二十八宿。大量体现英雄们武功绝技的故事情节被大删大改,却把点缀其间的男女私情添枝加叶肆意渲染,有些情节更是添加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如高俅和他的干儿子,被电视剧改成原是街头混混的家伙,后来成了干父子。高俅两集电视剧后长了几十岁,从青年变成了老头,他的拜把兄弟却“青春永驻”,甚至撒娇撒痴,真的令高俅为之心痛,下决心迫害林冲。但这样的生编硬造并不能推动情节进展,反倒使人对这种没来由的拙劣表演感到恶心,不忍卒睹。又如编导为表现潘金莲对武大的厌恶和她的美丽,安排武大走后潘金莲每天烧一盆热水沐浴。试想武大是个卖炊饼的,本小利微,潘金莲这样天天烧热水洗澡,岂不要把武大洗得破了产?纵使现在已有了自来水的北方城市,如没有热水器,恐怕也达不到潘金莲那种生活水准。或者编导想通过这种背裸的镜头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却在这些经不起推敲的胡编乱造中黯然失色。
  为了历史和名著不被歪曲,观众不被误导,我认为有关部门有必要出台一些规定,对不合史实的影视剧,应冠以“演义”、“传奇”之类的名称或说明,对名著的胡编乱造,也应冠以“话说”、“新编”等名称,以资区分。否则,堂堂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古国,却容忍相当一批文化水平不高的编导们肆意篡改和涂抹,混淆视听。
  呼吁作家、编导和大腕、明星们,别光想着成名、赚钱,不顾后果地“高产”。多学学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多虚心地看看书!多下点力气做点案头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