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让湖水重新清澈 还市民美好生活——武汉市治理东湖污染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0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让湖水重新清澈 还市民美好生活
——武汉市治理东湖污染纪实
本期关注:湖泊污染治理
  武汉东湖久负盛名,却因水质污染而黯然失色。今年5月,东湖截污首期工程提前完工,波光粼粼、清风拂柳的东湖让武汉人露出了笑容。武汉市生态治污的思路效果显现,形成了多方面良性互动,值得借鉴。本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题采访——
本报记者 罗盘
  这是一组耀眼的数据:1994年至今,武汉市投入20多亿元对东湖污染进行整治;58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被迁出东湖景区;东湖水质由原来的全部三类以下、部分竟达五类变成全部二类水质。数据的背后,是湖北省、武汉市为治理东湖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2002年5月,东湖截污首期工程提前完工,武汉市民像庆祝节日一样,相约来到东湖畔。站在波光粼粼、清风拂柳的东湖岸边,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动情地说:“东湖是武汉的眼睛。还东湖水的清澈,就是还市民一个美好的生活。”
  不许一条“污龙”进东湖
  武汉东湖曾是武汉市重要的饮用水源。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东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每到夏季,湖面异味难闻,水藻疯狂生长。
  1994年11月,一份来自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调查报告,震动了武汉市委、市政府。报告显示:短短20年间,东湖周边19个排污口每天将27万吨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直泻湖中,致使东湖大部分水仅适用于工业用水,而东湖边15万居民就喝着这样的水。污染每年造成323吨氮和68吨磷累积于湖体中,使得水体严重富营养化。28种鱼类从东湖消失、83种水生物一去不返。专家警告:东湖面临消亡的厄运。武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整治东湖环境的专门班子,请来环保、生态、城建等专家学者,会诊东湖。
  治污先要遏制源头。东湖的污染,90%来自于环湖生活污水。为此,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规定:环湖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坚决不许进入东湖;东湖周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处理;严禁柴油船入湖营运。为堵住生产废水进入东湖,武汉市下令关停了58家排污企业。为堵住人为垃圾,武汉成立了市民“义务护湖志愿队”,昼夜巡逻在东湖边。东湖医院医生王晓铭是护湖队的小组长,每天下班后,他都骑着自行车在东湖边巡查。
  净化污水是遏制污水的长久之策。1998年2月,武汉市启动了东湖地区污水处理工程,在东湖周边武昌沙湖、二郎庙、龙王嘴建了三座总规模为38万吨/日的一级污水处理厂。
  生态治污创奇迹
  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后,如何将浩瀚的东湖水清洗干净?武汉市委、市政府多方研究之后,煞费苦心地推出生态治污立体方案。
  鱼类充当了东湖治污的“海军”。1999年以来,武汉市不断试验,每年向东湖投放几十个品种的300万尾鱼。这些“净水环保鱼”成为东湖的“清洁工”。2001年,武汉的专家学者终于找到了办法:放养鲢鱼、鳙鱼,吞吃导致水质污染的蓝藻。在东湖为害多年的蓝藻水华终于消失了!
  为解决东湖富营养化问题,武汉大学专门养育了30种水草,并将这些水草种进湖底,让水草吸收水中过多的营养。水草增加,藻类下降,形成了此长彼消的良性循环。同时,武汉市建立了东湖自然保护区,对水生植物进行就地保护。据专家测算,湖中每生长一吨草,可吸收800—1000吨湖水中的全部氮素,而一亩水面可生产鲜草几十吨,能净化湖水数万吨。  武汉还利用“空军”为东湖治污。武汉市从1999年开始,组织落雁景区周边百姓养殖野鸭。几年来,野鸭数量从当初的5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只。大量野鸭吸引了成千上万只白鹭、天鹅等消失多年的珍稀飞禽来东湖觅食,一个有效的立体治污链初步形成: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湖中放养草鱼和鸭子,有害的氮磷转化为草,草再转化为鱼、肉、蛋,变害为宝。
  东湖水清澈了。东湖之滨,成了武汉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东湖风景区游客数量再创新高,达到了30万人次。
  为了碧水蓝天不惜代价
  为了留住东湖的万顷碧波,湖北省和武汉市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不久前召开的环保工作会议上,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再次强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10年前,东湖边仅有10多家临湖餐馆,到1998年一下子发展到100多家,每日超标向东湖排放5200吨污水。武汉市政府痛下决心“砍掉了”这100多家餐馆。起初,餐馆业主很不理解。武汉市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涂勇亲自登门拜访,他说:“我们损失的只是一时之利,带来的却是万代之实。”一席话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武汉市还出台专项规定:凡东湖拆迁户,可优先选择全市新开发路段营业店面。8年来,东湖的旅游收入近4亿元,但东湖治污却花了20多亿元。
  为杜绝污染源,武汉市规定:东湖边不许新建饭店,所有企业统统搬离。几年来,武汉市先后拒绝了许多企业开发东湖周边地区的要求。武汉市历任领导都恪守一条原则:决不允许任何人为因素污染东湖。
  沿湖周边2000米范围内的菜地、草坪基本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一规定已成为武汉人的自觉行为。蔬菜种植大户李汉泉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引导下,他由原来种植大路菜改种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收入比以前高了。他说:“原来根本不敢站在东湖边,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躺在湖边看书了。”几年来,武汉市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狠抓生态农业建设,有效地杜绝了农业的成片污染。
  东湖治污8年,终于换回浩浩碧水。对此,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说:“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