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保加利亚 引资与改制并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0
第3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保加利亚
引资与改制并举
  本报记者组
  在保加利亚采访,无论是与政府官员还是和普通老百姓交谈,几乎都要涉及保申请加入北约和欧盟这一重要话题。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入约”和“加盟”抱有很大的决心和期待,保政府也正在以此为契机,着力发展经济,其具体措施是:一方面积极吸引外资,以缓解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力量,加快企业改制的步伐。
  自1991年5月颁布实施外国投资法以来,保政府专门成立了外国投资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加利亚朋友还对吸引中国企业家到保投资表示出浓厚兴趣,珀尔瓦诺夫总统在接受记者组采访时就说:“欢迎中国公司前来投资,如保中合资建厂,保加入欧盟后,其产品将更加容易进入西欧。保愿意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桥头堡。”
  保加利亚不遗余力地申请加入欧盟、北约,一切都向欧盟标准靠拢和看齐,大大改善了她在欧美投资者心中的形象。经济学家情报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保加利亚已经成为继波兰、匈牙利、捷克之后,中东欧又一最佳投资地区。2001年,英国《欧洲金融》杂志对全球185个国家的投资风险进行评估,保加利亚居第七十六位。到目前为止,保吸引外资总额约130亿美元,这些外资主要流向工业、贸易和金融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保加利亚人已日益感受到了外资的影响。首都索非亚的报业很发达,100多万人口的城市比较有影响的报纸就有12家,其中《劳动报》的日发行量最大,为23万份左右,它的老板就是德国人。除控股的《西德意志汇报》(德国最大的地方性报纸)外,瑞士银行、澳大利亚银行也拥有《劳动报》的股份。《劳动报》副总编辑基策夫斯基向我们介绍说,在激烈的竞争中,《劳动报》之所以办得这么“火”,是因为它能用高薪聘请出色的编辑记者,能经常采写刊登一些独家报道,而这都要靠雄厚的财力支撑。保加利亚人自己投资的报纸,相比之下境况则不太妙。如社会党机关报《言论报》和民主力量联盟机关报《民主报》,发行量都只有2万份左右,仅够勉强维持。
  在加快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方面,记者参观的索非亚制药公司堪称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其基本做法是:由一家已经私有化的公司Unipharm和另一家电子进出口公司联合成立一家名叫“艾尔法尔码”的公司,专门负责对索非亚制药厂进行“公司化”改造。2000年9月,“艾尔法尔玛”投资2400万美元,购买了索非亚制药公司66%的股份,今年,它对该公司的股份占有率增加到86.65%。在两年时间里,索非亚制药公司收购了一家与俄罗斯市场有联系的制药公司,增加了对俄罗斯等国的出口;对所属制药厂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购置先进设备,加强科研投入和产品质量管理,使产品进一步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去年,公司纯销售额达1.13亿美元,成为保加利亚全国第二个纳税大户。
  去年,保加利亚的经济增长率为4.7%,这种发展速度在中东欧国家中令人刮目相看。但保经济仍存在不少问题。基策夫斯基介绍说,保失业率依然高达18%,人民生活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国家仍掌握着30%—40%的企业,从宏观上讲,保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言论报》总编辑图涅夫则对保加利亚的农业忧心忡忡,他认为,1989年剧变后的私有化并没有使农业得到发展,其基础地位被削弱,情况反而越来越糟。农业萎缩刺激了物价上涨,加剧了广大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困难。近年来,保不仅丧失了俄罗斯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还在欧盟的压力下,放松了对本国农业生产的保护,一方面不断取消对本国农产品补贴,另一方面又不断降低关税壁垒,致使外国农产品、食品特别是蔬菜和水果大量涌入。在原经互会国家中,保加利亚享有“果菜园”的美誉,如今保农业形势及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保政府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坦陈:农业问题确已成了保入欧盟谈判的“瓶颈”之一。(附图片)
  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素有“巴尔干矿泉城”的美誉,其市中心的矿泉水温达四十多摄氏度并适于饮用,被人们称为“天赐圣水”。图为市民们在用各种容器争相灌装矿泉水。本报记者 刘水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