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一人有病千家帮——浙江嘉兴市农村合作医疗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0
第7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人有病千家帮
——浙江嘉兴市农村合作医疗见闻
本报记者 白剑峰
  不久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卫生局负责人将两万元现金送到洪合镇泰石桥村农民徐富金手中。66岁的徐老汉激动地说:“靠养蚕几年也挣不出这么多钱,参加合作医疗真好!”原来,徐老汉因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在嘉兴市住院两个月,共花去医药费近7万元。此前他在镇级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了2000多元,这次又得到区级合作医疗基金补助两万元。
  一度大面积滑坡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如今在浙江嘉兴市又得到恢复。自1990年以来,全市坚持自愿、受益、适度的原则,大胆探索,形成了风险福利型、合作医疗保险型、大病补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模式,目前全市有70.52%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达177万人。实践证明,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一人有病千家帮”的互助共济精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秀洲区王江泾镇双桥村钮新泉因肝脾破裂在嘉兴住院治疗,共花去医药费近8万元。他凭医药费发票在镇政府领取了镇级合作医疗基金报销款2430元。当时,钮家刚建好的新房正需装修,春耕播种也急需资金。正在他为缺钱而发愁时,秀洲区有关部门就将区级基金报销的1万元送到了钮家。他说:“没想到当时投保20元,今天能得到这么多的回报!”
  农村合作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由农民自创的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曾在嘉兴市全面普及,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等原因,合作医疗纷纷解体,农村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日渐突出。随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面实施,嘉兴市各级政府再次把合作医疗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筹资难、超支多、管理难一直是困扰合作医疗发展的主要因素。嘉兴市秀洲区于1999年建立起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筹资机制,并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四级筹资、两级管理”的合作医疗保险新模式。县、乡镇、村每年为每位参保人员分别投1元、1元、2元,农户每年人均出资20—30元,组成乡镇级基金,用于对参保者住院医药费100至1万元的适当补偿;区政府和乡镇政府分别按农业人口每人每年各1元投入,建立区级大病统筹资金,用于参保者1万元以上住院医药费的适当补偿,全年报销封顶线由实施之初的1万元上升为目前的2万元。
  为了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管理,各区、乡镇分别成立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有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定期公布账目,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多年来,从未发生合作医疗资金挪用、贪污等现象。洪合镇为确保农民合作医疗基金的规范运作,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信于民的政策,专门成立了合作医疗审批报销工作组,坚持做到“三个统一、两个保证、一个接受”:即统一报销时间,统一报销地点,统一报销手续;保证镇级基金当场兑现,保证账目定期公布,镇公布到村,村公布到户;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
  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此,嘉兴市副市长黄济华感慨地说:“嘉兴市农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每年每人交20元至30元的合作医疗费,也就是一包好烟的钱,算不上什么负担。但是,农民却可以因此而避免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如果农民完全靠自费医疗,很难抵御重大疾病风险。”
  嘉兴市的实践证明:历经坎坷的农村合作医疗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符合农民的愿望,是一项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