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当前就业矛盾不容忽视——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0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当前就业矛盾不容忽视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
本报记者 白天亮  
  ●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
●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直接竞争已不可避免。如何协调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将成为对未来就业政策的严峻考验
  ●劳动者应相应分享经济增长与扩张的好处
记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久前向社会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就业状况。有两个信息引人注意:一是再就业率继续走低;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上升,而且预计今年后几个季度将延续这种状况。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不知您如何看待?
  陈淮: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60年代末、70年代末,我国都曾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收紧。其中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由于通货紧缩及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等构成了这个时期就业形势的新特征。从2002年及此后三到五年的一个中期范围看,我国就业形势会在这些既存矛盾上叠加新的矛盾,包括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矛盾和政府与劳动者间的利益矛盾。
  记者:“十五”计划发布的数字是,这五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400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
  陈淮:2000年末我国城镇从业人员是2.12亿,4000万农村劳动力相当于其18%。事实上,从农村的发展需要看,5年转出4000万是远远不充分的,我们需要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里,每年转出150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个估计并不夸张。因为我国可耕地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5000万人就够了。而2000年末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4.99亿人。
  记者:去年北京市明确用人单位无需在招工时“只招北京户口”,广东甚至开始取消城乡户口差别的操作。城乡就业市场的分割状态正在松动。这是不是会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呢?
  陈淮:是这样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市场导向下的竞争就业已成为“十五”期间就业岗位配置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城市劳动力正在不断降低选择就业岗位的条件;另一方面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正在通过种种就业技能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对就业岗位的竞争力。城乡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直接竞争已不可避免。更值得担心的是,这两部分劳动力群体中最先碰撞的,很可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年轻力壮、流动性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群体和城市劳动力中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文化素质较差的就业困难群体。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诉求中,要求“公平”和要求“保护”将成为最明显的呼声。如何协调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避免城乡两大劳动者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将成为对我国正在发育的劳动力市场和正在不断规范的就业政策的严峻考验。
  记者:近几年,政府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采取了大量积极的措施,财政也有巨大的投入。这应该对当前的就业矛盾起到缓解作用。
  陈淮:这些措施的确取得很大成效,但也要看到不均衡的情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益的最基本体现形式是税收,劳动者利益的最基本体现形式是就业。2000年、2001年,我国的税收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8%和19.7%。而在这两年中,全社会的就业岗位的增加几乎停滞。与1999年比,2000年城镇从业人数只增长了1.24%。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发展与改革所处的特定阶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推进集约化增长方式的需要,规模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加速。从改革的角度看,由于资本仍是国民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资本效率正在受到更多强调。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人增效”、“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债转股”等措施中可以明显看出政策体系的重心所在。
  记者:但政府也可以从资本要素所有者那里收取了税赋然后再分配给劳动者。
  陈淮:这种情形不排除,但目前的不均衡也是事实。而且从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的变化趋势看,这种不均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当前的一个迫切之需是扭转这种趋势,让劳动者相应分享经济增长与扩张的好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