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那墙头上的眼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04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那墙头上的眼睛
毕胜
  前几天,到浙江宁海参加了徐霞客“开游节”。宁海人颇为精明,利用古人徐霞客在游记中写的从宁海开始漫游之句做文章,举办了“天下游、宁海始”的活动。宁海大多地处丘陵地区,在浙江东部算不得发达,除了有名的南溪温泉和有1300年历史的前童古镇外,其他的名胜在浙江也不一定能排上号,可是,宁海人做徐霞客的文章,把他的游记开篇与旅游开节联系起来,还在申请徐霞客当年出游的日期5月19
  日为全国旅游节,在视旅游为时尚、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时下,这样的思路不得不让人佩服。
  那天的开幕式简朴庄重,出席的各方人士,包括领导,都集合在露天的广场上。正午的阳光热烈而强劲,在例行程序之后,有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人们十分钟情的越剧、方言腔和民俗味极浓的民间戏以及农民业余演出队的管乐队、彩船队和少年武术表演,轮流登场,吸引了在骄阳烈日下仍热情高涨的成千上万观众。开幕式上的表演都是当地传统节目,没有眼下一些奢华的歌舞和动辄请大腕名家们助阵场面,选择的地点也是街头的露天广场。演员们表演时,不断有工作人员跟上去占场子,腾地方。有一个节目是把当地祭祀敬祖用的一尊建筑模型装在木轮车上,来回在场地上转动,车上面还有一个木轮,吊着四名小演员,随着木轮车的前行上下翻滚。木轮车的前面引导的和上面翻滚的小孩都是农民演员,也可能有的来自同一家庭,因此他们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边看边评,指指点点,会心的一笑,自然的掌声,一切都十分自然而随意。观众同演员没有距离,甚至可以直接过去摩挲道具,场面颇有亲和力。
  也许是举办者们想以这样的场面来突出这次活动的群众参与性,突出它的民间性吧。从当场的效果看,我以为这个目的达到了。
  在现场,最受感动的还是观众们的热情。演出场地实际上是一个楼房的中央围起来的空地,东南两面临近马路,西边有正在施工的工地,前面不远处有一条河沟,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场地,简朴的开幕式却聚满了不少观众。一眼望去,周围楼房的房顶上、阳台上,没有完工的楼房墙上,近处的大树上,还有对面河堤上,等等,凡是可以上人的地方,都有一排排热情的观众在那里聚神观赏。尤为感人的是,那建筑工地的墙头上,头盔下面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目不转睛,那是普通观众对艺术的渴求和期望。这种场面真令人感慨万分。
  过去,我们常常见到电视上的一些演出在基层或是车间,或是田间地头,或是边防哨所等条件相当艰苦的地方,那些从专业团体来的、从大都市来的颇有点名气的演员们,拿着麦克风,跳着踢踏步,摇着身子唱几首红极一时的曲子,把高雅的艺术送到了基层,送到群众中间,也是值得提倡的,可是,这种组织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演出,把眼前有特色的艺术近距离地送到普通百姓中,送到基层去,这也是老百姓十分欢迎的,这往往被我们不经意地忽略了。在大城市里,在文艺较为发达的地方,人们看演出多是挑三拣四,但对于那些基层的群众来说,更需要雪里送炭。对此,同行的一位领导感慨地说,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还任重道远呵。当我们在离开演出场地好远之后,回首望去,那密密麻麻的观众仍很有秩序地在那里观赏,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让人难以忘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