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下访”架起“连心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1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下访”架起“连心桥”
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记者 李忱 王方杰
  连日来,记者在甘肃省通渭县翻山越岭,满眼所见,是梯田叠翠,荒山披绿。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通渭县各级干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通渭县通过座谈、访查、问卷调查、设意见箱等方式,征求到各类群众意见和建议3350条,其中不少是关于干部作风的:有些人只是浮在半空中打转转,不能扑下身子为民办事;有些人只知道催粮派款,不知道咋为群众服务;有些人武断粗暴,习惯于行政命令,骂人训人,不知道怎样引导群众。
  经过学习和反思,通渭县领导认识到:这些意见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在相当多的干部身上,确实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一定要变上访为下访,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从源头上减少上访。”通渭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干部都要扑下身子,深入乡村,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30名县领导确定了联系点,67名县直干部组成25个督查组,1134名县、乡干部组成378个工作组,进驻各乡、村开展工作。几个月来,他们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1449件,查处和纠正了涉及干部作风的信访问题58件,使群众来访下降了36%、集体上访下降了62%。
  义岗川乡耕地多是山坡地,跑水、跑土、跑肥,亩产小麦只有50公斤左右。如果改成保水、保土、保肥的梯田,可增加1到3倍的效益。群众特别渴望将坡地改为梯田,但因缺乏资金,“坡改梯”一直进展缓慢。开展学教活动之后,乡党委雇了76台大型推土机在各村进行连片梯田改造。在每亩300元改造费用中,乡里补贴一半。如果农户暂时拿不出剩余的一半,乡里还帮助贷款。去冬今春,全乡为农户协调贷款150多万元,整修梯田1.7万亩。到今冬再修8000亩,义岗川乡就可实现梯田化了。
  新景乡的粮油入库和税费收缴工作,过去持续半年还完不成。到村里一调查,老百姓说话了:“你们除了催粮派款,还做什么了?”受到强烈触动的新景乡干部意识到必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在乡里的帮助下,料滩村修起了18万立方米的塘坝,使720亩靠天收的川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朱岔、张庄两村架设了电线,使54户农民告别了煤油灯。乡里还实行村务公开,解决了税费收缴中的不合理现象和遗留问题,使全乡群众心气顺畅,去年只用10天就全部完成了税费上缴任务。
  碧玉乡特别适宜种辣椒,技术好的农民,种一亩辣椒的收入,相当于5亩小麦。前几年,为了让群众尽早致富,碧玉乡干部强令群众种植辣椒,并给每个干部制定了包村、包户、包发展辣椒大棚的责任目标。经过一番劳心费力,辣椒棚搭起来了,干部的手磨破了,人累坏了,但因为很多群众一时还没学会种辣椒的技术,大都失败了,群众很有意见。
  碧玉乡干部在学教活动中认识到:即使是为群众办好事,也必须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针对群众的怨气,碧玉乡先办培训班,让乡镇干部、党员和农民学技术。之后,乡包村干部与农民签订协议:乡干部不仅帮助建棚,还提供技术指导和各种服务。如果种不好辣椒,乡干部将承担连带经济责任。乡干部的诚心感动了百姓。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今年全乡的辣椒棚由原来的几十个猛增到600多个。
  义岗川乡乔沟村在学教活动中,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争取到35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肉鸽场、洋芋加工厂,发展地膜洋芋、玉米、药材和紫花苜蓿2500亩,当年使群众的收入从人均六七百元上升到2000多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