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全面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1
第9版(理论)
专栏:

全面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韩长赋
  农业问题一直是世贸组织谈判中各成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总体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长远看机遇多,从近期看挑战多;体制上机遇多,产业上挑战多;沿海地区机遇多,主产区挑战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机遇多,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挑战多。机遇是潜在的,挑战是现实的,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和主产区可能面临较大的冲击。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应围绕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这一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我国农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生产条件较好、需求量大,但受土地资源约束,在国际市场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进口压力大,主要是专用小麦、加工专用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这一类农产品虽然总体上无优势,但不等于没有或不能形成优势产区。把这类产品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顶替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和地区经济。另一类有生产传统,属劳动密集型,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大,具有潜在的出口竞争力,如肉类、水产品、蔬菜、花卉、水果等。这一类产品总体上有优势,但面临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问题。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集中力量把优势产区的农产品生产搞上去。把优势农产品做大,要抓好两项关键工作:一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选择上述一些产品的优势产区,建设质量高、规模大、成本低的商品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增强竞争优势。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应大力改进和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内在品质、卫生安全水平和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把龙头企业做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发展大型加工、贸易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把我国优势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带进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搞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提高加工档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把管理体制搞活。一是进一步搞活外贸体制,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建立农产品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提高农产品进口调控水平。三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四是加快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制度。五是改革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内外贸之间、产学研推之间脱节的问题,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分割。
  把“绿箱”和“黄箱”政策用好。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应加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一是用好“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民的一般性服务支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调整和加大“黄箱”政策支持,由主要补贴流通环节转向主要补贴生产环节和农民。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体制,由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补贴,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本栏目发表的三篇文章,摘编自国务院研究室编的《中国加入WTO:机遇·挑战·对策》一书。该书已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