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中关村再攀高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1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中关村再攀高峰
黄威 李杨
  3年前的6月5日,中关村发展史上不同寻常的日子。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批复犹如巨大的“助推器”,推动中关村朝着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不断攀登。
  人们最近在这块热土上欣喜地看到,中关村正以其全新的建设风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科技商务中心区、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等建设中的园中园已显雏形,海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纷纷云集此地,青年学子挑起了创业的大梁。中关村在前进、创新、发展……
  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平台
  去年以来,我国首家无经营范围的企业,首家注册资金100%为无形资产的公司,首家国内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陆续在中关村宣告成立。这些“第一”都是由一个区域法规而引发,即去年1月1日出台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留美博士高平在国外从事高科技公司的法律服务工作。她去年回国考察后评价说,“许多城市都制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但只有北京出台了《条例》这样的法规。这说明北京对法治环境的重视。有法可依比再多的优惠政策更能稳定人心”。
  据中关村科技园区委员赵慕兰介绍,《条例》制定时就遵循两个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新技术发展规律。《条例》规定:“组织和个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可以从事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明文禁止的活动”。这是世界各国法律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我国法律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条例》还规定:“除法律、法规规定限制经营的项目外,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范围不作具体核定。”
  这样做不仅方便了企业,还降低了工商部门的工作成本。现在中关村注册办照的周期已从过去的15天减少到5天,而高新技术企业仅需2天。据统计,《条例》及其配套文件实施以来,到中关村注册无经营项目的各类企业已近2万家,占到北京市新增企业总量的1/3。
  催生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翻看中关村近年的发展数字同样令人兴奋:去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014.2亿元,增加值455.7亿元,均比1998年翻了一番;上缴税费89.4亿元,比1998年翻了两番;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6.2%,比1998年增加了9.4个百分点。3年来,园区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
  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关村成为“中国经济的另类”,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北京市副市长、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刘志华指出,中关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依托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雄厚科技实力和具有市场垄断技术的大企业。联想、方正、长城、同方等“村”内电脑产品已占全国半壁江山,软件技术产品销量占到国内市场的40%,出口量约占1/3。
  经济学家魏杰认为,技术创新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发明创造,同样也存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虽然中关村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缺乏原创技术,却拥有大量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适用技术产品。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说,近年园区涌现出的一批敢于参加科技“奥运会”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一支充满生机的力量。
  今年初,世界软件“巨人”美国微软公司宣布与成立仅3年的北京中星微电子公司联手,把中方开发的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透露说:“微软之所以与一家中国的小企业合作,是因为我们有核心技术产品。”与此同时,第三代国际互联网技术、工频等离子垃圾处理技术、大唐电信研制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微软捆绑的汉王公司手写体输入等,也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产品。
  数字表明,近3年新入园企业每年达2000多家,是历史最高时期。而去年新入园企业在整体经济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也已达到35%左右。
  全球创新资源的汇集地
  专家指出,国际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中关村在朝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正逐步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汇集地。
  中关村首先瞄准了留学生群体,为此建立了海外人员回国创业的绿色通道,出台了专门的服务体系方案。3年来,有700多个留学生团队领到了营业执照,成为中关村走向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少留学人员说,我们是带着担心和顾虑回国创办公司,但到了中关村却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大量高素质人才聚集“村”里的同时,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也把目光投向这里。去年园区协议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新增外资企业374家,平均每天就有1家企业入驻。迄今为止,已有23家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了研发机构。国内新兴企业更是把中关村作为自己的技术创新基地。SUN工程院院长宫力说:“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中关村取之不尽的金矿”。
  曾参与创办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并目睹“村”史全程发展的“老村民”纪世瀛站在办公室窗前远眺“上地”北扩工程,万般滋味涌上心头:中关村这几年变化很大,它浓缩了“中国硅谷”今天的成就与明天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