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天涯海角育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1
第10版(科技)
专栏:

天涯海角育种人
惠金义 程春生
  不久前,山西省农科院的“南繁”人员,又像候鸟一样返回太原,把他们在海南经过一个冬春的辛劳繁育出的种子播种在三晋大地上,开始“北育”。
  “南繁北育”,是一种快速常规育种方式。一个农作物新品种的诞生,从开始杂交到最后审定,需8到10代繁殖。在我国北方,因受气候影响,一年只能种一季,一个新品种的问世至少需八九年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到冬季,山西省农科院的育种工作者便带上刚收获的种子,千里迢迢来到海南播种,4月收获后赶回北方再播种。这样一年可繁育两代,新品种的育成几乎缩短了一半时间。
  海南虽然风景如画,“南繁”却是一件苦差事,育种人员经历各种磨难,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山西省农科院三亚繁育基地试验田里,我们见到了谷子研究所的王满富,他专门研究玉米育种,曾20次下海南,已是老“南繁”了。
  老王第一次到海南时,和三位同事在三亚春坡镇租了20亩地,选育玉米新品种。当时没有房子,就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闷热得喘不过气来。那时海南农村不种菜,他们带着菜种下种,一个月后才能吃到新鲜蔬菜。白面吃完后,还得坐300多公里的长途汽车到海口买。海南的老鼠又大又多,玉米种子刚下地,就刨着吃;长出地面,吃小苗;结了棒子又啃玉米粒。为了防鼠害,他们就在地头铺上稻草,晚上睡到地头上,不时地放鼠药、赶老鼠。授粉季节最紧张,每天早出晚归,中午不吃饭,几天下来,嘴都烂了。一天,他到小河里洗脚,一抬腿,脚后跟上咬着一条花红蛇。幸好不是毒蛇,不过他到两天后才缓过劲来。
  就这样,老王年年到海南,有20个春节没有与家人团圆。他的三个孩子呱呱落地时,他都在海南忙育种。这些年来,他参与育出了4个优良品种,还引进认定了两个品种。
  像王满富这样的科研人员,在农科院有许多。高粱研究所副所长张福耀,曾先后17次离妻别子下海南。每年春节、中秋节两个大团圆节都与他无缘:中秋节他正摇晃在去海南的火车上,春节则在当地忙着给高粱授粉。他十几年来的付出,换来了4个高粱杂交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在“南繁”人中有一批女科技工作者,她们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艰辛。现在人们喜爱的小米“汾州香”,就是女专家陈瑛主持育出来的晋谷21号。陈瑛为了育出优质高产谷种,6次到海南。第一次到海南的时候,她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她把吃奶的婴儿托付给住在农村的婆婆喂养。过了几年,她又有了一个小女儿,家里再没有人能够帮她抚养了,她就带着女儿来到海南,住在黎族同胞的家里,一边育种,一边照顾孩子。一天,她在试验田里劳动,突然一头野兽出现在孩子玩耍的地头,吓得她连哭带喊,野兽逃走了,她浑身打颤,紧紧地把女儿抱在怀里抽泣起来……
  专家们的艰苦没有白费。山西省农科院建院以来共育出387个优良品种,其中大多数经过“南繁”。“九五”期间培育出的91个新品种,大部分经过“南繁”。这些新品种的推广,使山西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新一次,在省内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省外推广1000多万亩,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公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