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弥勒县里说葡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6-1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弥勒县里说葡萄
本报记者 汪波
  “云南红”酒是由云南弥勒县种植的葡萄酿制的。“种上5亩葡萄,给个县长都不干,种上30亩,省长也不当,”富起来的农民说起话来喜洋洋的。弥勒说葡萄,真是越说话越多。
  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之北的弥勒县,山清水秀,素有“烤烟之乡”、“蔗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由于中央对烟草实施“双控”政策(控制种植面积、控制收购量),使云南各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仅弥勒县财政当年就少收入5000万元,农民少收入1.8亿多元。有“两乡”之美誉的弥勒陷入了困惑。
  但烟草的变化为弥勒葡萄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弥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云南的地理、气候适宜葡萄的种植。1996年,法国专家考察后认为,云南省内金沙江流域和红河州的弥勒等地可种植法国优质酿酒葡萄,特别适用于酿造干红等优良品种。我国专家经过半年的科学论证和测定认为,沿昆河公路的红河州可形成一个葡萄种植带。弥勒首当其冲,天时地利俱佳。
  一个新的致富门路经过反复论证和调研后产生了。弥勒县委、县政府遵循市场引导、效率优先的原则,决定把发展葡萄产业作为一项新兴支柱产业来培植。
  为加快葡萄产业的开发,弥勒县成立了以县长陈霖任组长的葡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引导农民开始在富庶的红土地上规划万亩连片的葡萄种植基地,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弥勒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葡萄酒原料基地,使该产业成为弥勒县继烟、糖之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时隔4年后的今天,记者在一片硕果累累的葡萄园里看到,今年55岁的张恒敬和老伴、儿子在剪摘葡萄架。他说,他家5口人,从1998年开始种葡萄。这之前,种过烟草、水稻、苞谷,种一亩苞谷的收入是300到400元;“双控”前种一亩烟草的收入是2000元;现在种葡萄,一亩地去年就收入3000多元。他家共种了6亩葡萄,前年收入1万多元,去年收入了2万多元,估计今年的收入不会少于3万元。县葡萄产业开发中心主任保文生告诉记者,弥勒已建成葡萄产业生态示范区5000亩。去年仅葡萄一项,就使县财政多收入1789万元。
  弥勒葡萄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两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一家是香港通恒国际投资集团,一家是云南神泉葡萄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香港投资集团组建的云南高原公司,酿造出了云南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云南红”,随后,“云南红”就红遍了红土高原,冲出了云南省。神泉公司也已在弥勒等地投资上千万元,建立了1500亩葡萄种苗基地,其中弥勒就占了900亩。2000年,这家公司在弥勒县新哨镇建成了4500吨规模的神泉葡萄酒厂。
  龙头企业的突飞猛进,极大地鼓舞了弥勒县的干部和群众,广大农户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很快高涨起来。到现在,全县种植葡萄已达4.1万亩,其中酿酒葡萄3.3万亩,鲜食葡萄8000亩,县域东风农场2.4万亩,县属1.7万亩,涉及农户8000余户。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式各样的外国葡萄酒大量涌入,这里生产的葡萄酒能否站稳,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开始迎接新的挑战了。
  酿制出“云南红”的第一人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克钢说,“云南红”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新形势,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集团成立了葡萄种植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红酒原料供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现在该公司产值已达4亿元。弥勒县县长陆建国向记者阐述了弥勒葡萄的发展思路。从去年开始,县里调整葡萄种植,主要巩固4万多亩葡萄,使之发挥效益。限制一部分种植户发展新葡萄。根据市场需求,搞葡萄试验区;引进专业化的种植公司,作示范样板,提高质量。全县已从今年开始签订收购合同,实行有计划的种植发展,防止盲目扩大面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